原標題:國內彩電企業或將被洗牌 三網融合加速幾家歡樂幾家愁
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大網絡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經過5年的試點,一直不溫不火的三網融合終于要向全國推行了。
8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快在全國全面推進三網融合,推動廣電網、電信網的雙向進入,推動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三網融合概念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直到2010年才被政府提上工作日程,直到5年后的現在試點階段才結束。不溫不火、進展緩慢的背后是廣電、電信運行商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激烈的暗戰,還有彩電終端企業看似“淡定”的無奈。
三網融合方案大推進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通俗的說就是三網融合后,看電視、打電話、上互聯網,一條線路搞定,也就是說,以后在電視上打電話、逛淘寶不再是夢。
當然,三網融合并不簡單意味著三大網絡的物理合一,更主要是指三者業務的融合趨同。
“廣電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分別都可以發展對方的業務了,而這也能催生豐富的增值業務類型和新的消費、經濟增長點,三網融合研究專家、融合網總編吳純勇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這也是國家大力推動三網融合的初衷,在當前經濟相對低迷的背景下,這種需求更為強烈和迫切。
相對于此前各地的試點版本,此次發布的《方案》有幾點值得關注:一、中宣部、工信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多個部委成為推動三網融合主要管理機構之一,而網信辦則首次成為成為管理機構之一;二、明確提出推動電信法與廣播電視傳輸保障法的立法工作,為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提供法律保障;三、此前爭議很多的IPTV業務,方案中用了近400字進行說明,可謂濃墨重彩。
吳純勇認為,多個部委加上網信辦共同成為三網融合管理機構,顯示對三網融合網絡監管的高度重視,加上推動電信法相關傳輸保障法立法工作,表明政府著力建立一個職責清晰、管理高效的新型監管體系,以應對三網融合帶來各種挑戰。“包括對爭議頗多的IPTV業務也不諱言,說明政府這次對三網融合方案準備充分,決心大”吳純勇說。
可以說,本次國務院下發《方案》,實際上吹響了三網融合全面推進的沖刺號角。
多方暗戰“三網融合”
其實,我國對“三網融合”的規劃由來已久,早在2001年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里,就首提“三網融合”,然而一路下來的推進過程卻非常艱辛,方案出臺比原計劃推遲了近一年。
方案艱難推進的背后,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以及廣電、電信等部門的博弈不斷。
按照國外經驗,三網融合的前提是基礎設施融合,首先融合的是內容。目前廣電、電信、互聯網都是IP網,技術構架相同,三網融合早已不存在技術層面的障礙,真正的束縛正是來自廣電、電信等各部門的利益博弈。
融合電視業務和電信業務特點的IPTV可能是最先受益者。據一名中國電信[微博]工作人員介紹,電信已經全國各省基本都搭建好IPTV平臺,現在正在加大推廣IPTV的力度。據記者了解,中國電信已經在國內廣東等地推行0元服務費的優惠活動。
在這種強力的宣傳推廣下,廣電系統的有線電視運營商情況似乎不太妙。“每月20多元的有線電視維護費是有線電視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之一;而對于財大氣粗的電信運營商們來說,在新開拓的領域里砸錢打開市場事屬必然”,吳純勇認為,雖然每年只有400元左右的費用,但對消費者仍然極具吸引力,未來有一定比例的有線電視用戶轉向IPTV都在意料之中,而且比例可能還不低。
10年前,廣電企業主動積極推進三網融合,或將引領和催動相關行業市場的發展,10年后的今天,廣電企業實質上成為拖后腿的那部分,廣電企業的改革創新似乎也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地步。有業內人士指出:為了挽回失去的市場,廣電可能會積極主動地主導這次的三網融合,發展互聯網、電信業務,在新的業務渠道獲得新的業績增長空間。
廣電企業顯然不會坐以待斃。歌華有線公司正是廣電有線電視運營商中的代表企業,2010年,歌華有線被列入國內三網融合第一批廣電試點企業。壓力之下,2011年,歌華有線研究制定了“一網兩平臺”戰略,加快高清交互數字電視推廣,積極拓展三網融合業務,推進“公司由單一有線電視傳輸商向全業務綜合服務提供商”的戰略轉型。
據介紹,歌華有線開展的三網融合業務,主要包括集團數據業務和家庭寬帶業務。其中,集團數據業務方面,建成了互聯網、數據傳送等服務平臺,為各類用戶提供三網融合解決方案及綜合信息服務,如今數據業務接入超過3萬線;家庭寬帶業務方面,率先在全國有線網率先推出了機頂盒自助開通寬帶上網服務,與北京電信合作推出共有品牌“華翼寬帶”并在全市范圍推廣,目前家庭寬帶用戶超過35萬戶。
對于歌華有線轉型的階段性成效,一位廣電系統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認為,北京地區的有線電視維護費每月18元左右,而其他大多數地方都在25元以上,北京地區有線電視運營商面臨競爭壓力更大,求新求變意識更強;同時北京地區寬帶等各種基礎設施較好,有利于開展相關業務。“國內除了歌華有線,還有深圳天威視訊、上海東方有線都是目前廣電企業中轉型較好、過得較滋潤的,情況也與歌華有線類似,”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彩電企業期待破局
不管如何,作為三網融合的直接利益相關方,廣電系和電信系的博弈依然會不斷持續甚至升級,而作為終端生產的彩電企業又怎么看待這個即將到來的“三網融合”?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所有的終端生產的彩電企業都將發生劇烈的變化。因為,今后的終端都將是網絡終端,這就意味著終端生產企業對用戶的責任將發生變化,包括技術維護、軟件升級等,而智能互聯網電視的市場藍海也逐漸清晰,如果三網融合真的實現,可以預見的將來,一臺有互聯網功能的電視機將成為家庭標配。
正因為有這樣的期待,在2010年三網融合試點剛開始的時候,曾引爆彩電企業的互聯網電視的熱潮:創維投放50萬臺酷開LED電視,迎接三網融合;TCL則牽手CNTV、浙江華數等牌照方,推出了X9200等智能互聯網3D電視新品;康佳聯合數十家軟件開發廠商達成了關于智能電視軟件開發的合作協議;而海信則打出“海信高清引領三網融合”的廣告語。
但記者發現,這些新聞密集出現在2010年前后,此后便普遍陷入沉寂。“三網融合是可以激活一部分互聯網電視需求,但直接的影響較有限,關鍵是三網融合困難重重、進展緩慢,漫長的等待消耗了彩電企業們的熱情”,知名家電專家劉步塵表示。
梁振鵬認為,三網融合對彩電企業的影響主要有三點:一是三網融合后,電視平臺功能更全,彩電企業的產品研發空間更大,方向和重點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二是電視平臺功能不斷拓展,可以購物、通電話等,這無疑將激活一部分互聯網電視的需求;三是三網融合將激活一部分機頂盒市場,傳統彩電企業中很多比如長虹、創維等都有機頂盒業務,未來有一定市場空間。
這得到了劉步塵的認同,隨著三網融合的全面推開,特別是像三四線城市特別是農村的推廣,無疑會激活一部分互聯網電視的需求。
不過市場激活的前提是,三網在全國真正地實現融合,實際上,三網融合各地試點已經5年多,但廣電、電信之間業務依然壁壘重重,推進效果也差強人意。
相較于5年前各家彩電企業的密集表態,5年后的今天,彩電企業們已經更多了份淡定和淡然。
創維集團彩電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黎杰偉告訴記者,創維為迎接三網融合到來其實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去年還專門成立了創維三網融合電視應用工程實驗室,打造面向三網融合電視技術應用和研究方面的重要創新載體。“但三網融合的推進不如預期,但我們本身緊跟國家政策和市場變化,積極擁抱三網融合的到來”,黎杰偉說。
記者隨后采訪了TCL、康佳等傳統彩電企業,其均表示了類似的想法,安徽康佳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海對本報記者表示,其實三網融合已經提出很久了,彩電企業從技術上、生產上都早已做好準備,就看三網融合實際推進的程度和市場激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