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酷暑,天氣炎熱,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使用頻率相對較為頻繁,而家用電器都會產熱,那些散熱效果不好的電器就容易損壞,也因此家電業迎來了維修高峰期,不少消費者拿著商家給的延保服務卻享受不了家電保修政策。據《福州晚報》報道,福州鼓樓區消費者林先生去年買了一款日本的游戲機,商家承諾,如果他在該商家的網店上購買,給五星好評就可享受“延保一年”的服務。但是本月該游戲機壞了,他找到店里,商家卻以沒有廠家官方的憑據為由不肯承認之前作出的延保承諾。事實上,福州消費者的此番境遇只是家電延保服務亂象里的冰山一角,由家電延保產生的糾紛是五花八門,令人咋舌。
如今各大電商平臺、家電賣場都推出了延保服務,消費者只要支付一筆額外的費用,就可讓購買的家電產品保修期延長一段時間,所以,在家電維修過程中,很多人都會考慮延保服務,但延保服務究竟值不值呢?
家電延保成促銷新“亮點”
如今線上、線下各大商場的家電營銷活動總是花樣百出,誰都想出奇制勝一舉奪得更多市場。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商家之間越來越關注售后服務這一環節。但是家電產品總有這樣那樣大故障小毛病,一旦超出國家規定的三包期限,維修費就需要消費者自己買單。為了給消費者更為實惠的保修服務,家電延保應運而生。
眼下,很多家電賣場都推出延保服務,鼓勵消費者多支付產品價格的5%至10%,購買更長的保修期限。記者走訪蘇寧了解到,小到豆漿機、電飯煲,大到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到電視機甚至電腦等家電商品標簽邊上都有一年延保、兩年延保等的價格標識。費用按照家電品類、產品售價、使用年限、延保時長而不同。 “購買這款產品還可以再買一份延保,更有保障。”家電賣場的導購如是介紹。
那么,何謂延保呢?“延保”,即消費者在購買家電或電子產品時額外支付一定的費用,購買“三包”到期以后的保修服務。據了解,延保服務與廠家提供的 “三包”有所不同,國家“三包”規定中,“包修”主要是指在“三包”有效期內,廠商提供完全免費的維修服務;而“延保”大多是商家為促銷推出的增值服務,服務提供方有廠家也有商家,還有商家與第三方延保公司合作經營,或由專門的延保公司獨立經營。
在多數商家的口中,消費者聽到的家電延保享受國家三包政策,又實惠又安全;但在不少部分消費者的親身經歷中,家電延保卻讓其從幾十到幾百上千元不等的錢打了水漂,既不甘心卻又無計可施。
家電延保是實惠還是噱頭?
過了保修期的家電,購買“延保”是不是真省錢?對于商家推出的一些延保服務,不少消費者感覺很雞肋。據《石家莊日報》報道,消費者王先生去年買了一款空調,當時售貨員表示花幾百元可以延長保修期。“我仔細問了問。他們說過了保修期出了故障也可以免維修費,但配件費還得自己出,這樣相當于現在提前把維修費用交上了。而且,這家賣場推出的延保服務雖然承諾免收上門費、配件費、人工費,可延保的期限最長不過3年,這期間家電故障率也相對較低。”王先生說。
無獨有偶,據《太原日報》報道,張女士去年5月購買了一臺空調。除購機款外,多交了50元錢,購買了一年延保服務??僧斂照{在延保期內出現故障后,商家卻讓她交180元的零部件更換費用。張女士說:“買空調時銷售人員告訴我,購買延保服務后,‘三包’期可以延長一年,我感覺這是在欺騙消費者。”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許多商家大玩偷換概念,誤導消費者。業內人士表示,“延保其實是商家為了拉攏顧客提供的服務,但是有的延保變成了文字游戲,并不是真的免費保修。”據了解,目前家電“延保”政策是由經銷商自己制定的,有問題還是要拿回廠家修理。關于“延保”所產生的一切費用,相關規定并沒有明確說明費用是由哪方提供。“保修”不等同于“三包”政策中的“包修”。一些商家利用這個概念打擦邊球,忽悠了消費者。
消費者購買“延保”應視需而定
延保已成為消費糾紛熱點,但并非所有產品都需要延保服務,消費者應酌情選擇。一般而言,絕大多數家電廠商和賣場規定的“延保期”是家電正常保修期后的一到三年內,而這時候家電出故障的可能性并不高。家用電器維修協會人士表示,“選擇延保服務也應理性。”價格便宜的小家電和數字播放器等產品沒必要購買延保服務,這類產品更新速度很快,價格一般也不太高,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另外,保修期相對較長的大家電也沒有必要購買延保。以熱水器為例,以前保修期多為5-6年,如今部分品牌保修期延長到8-10年,這種情況下沒必要購買延保了。
如果消費者真的需要購買延保服務,應當在簽訂協議時明確延保具體內容并保留相關單據。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家電等商品時,如果確實需要購買相應的延保服務,應了解清楚相關的延保服務點、延保期限、延保范圍、故障責任界定、退保條件等詳細信息,并務必與商家簽訂詳細的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
此外,在選擇或購買產品時如涉及“延保”服務,消費者應首先注意優選“延保”服務提供方是生產方還是第三方。業內專家建議消費者優先考慮原廠提供的延保服務,以保證產品“延保”的專業性與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