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家雷·庫日韋爾不久前在紐約出席指數金融大會時預言,到2030年,人類大腦可以與云計算服務器相連;到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能。
人工智能機器具有高效、精確、可靠、連續工作等特征。隨著計算機性能的增強、數字化數據的豐富、大數據分析的興起以及算法的優化,機器人的智能水平迅速提高,在處理和理解語言、模擬人類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不斷進化。不久前,IBM為其超級計算機“沃森”增加了“情感識別”代碼,使它能夠感知人類的情緒,從而更好地應用于金融、醫療、零售等行業。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廣闊,IBM、微軟、英特爾等計算機和互聯網公司以及眾多初創公司都在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投資。
從應用領域上來說,人工智能已突破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正悄然融入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機器不僅能夠從事程序化的工作,還能勝任分析、翻譯甚至撰寫新聞稿這樣的“創造性”工作。受成本的限制,目前人工智能還主要應用于工業生產,隨著成本的下降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餐飲、保潔、園藝、家庭護理等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日常服務類工作將很有可能被機器取代,甚至在金融領域取代人工服務。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進化”,未來勞動力市場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雖然從全社會來看,人工智能的采用不一定造成就業崗位絕對數量的減少,但在其廣泛應用領域,結構性失業難以避免。從現狀和趨勢看,不僅藍領工人的崗位受到機器的沖擊,許多白領的工作未來也可能被計算機取代。
從產業格局上來說,在智能制造的推動下,生產系統更加靈活,多樣化、小批量生產的成本不斷降低,個性化定制相對于大規模生產逐漸具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隨著工業機器人、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進入成熟階段,發達國家較之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勞動成本劣勢將大為縮小,進而帶動制造業的重振與回流。就發展中國家而言,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廉價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但智能化所拉動的創新,或許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遇,有助于其改善產業結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幫助其實現經濟轉型和騰飛。
人工智能未來在經濟、民生、軍事等領域的發展和影響力難以估量,它能夠進入哪些領域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而隨著人工智能向著超越人類智慧的 “奇點”趨近,人類開始擔憂失去對機器的控制,從而引發災難性后果。物理學家霍金就警告說,全面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不過,任何一種事物都是雙刃劍,不當發展人工智能的確會帶來一些風險,但決不能否認其“進化”過程中為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