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之后,當伍炳亮再度回憶起1981年他踏上海南島,從海口沿東海岸一路南下,尋找、購藏海南黃花梨老料的那段傳奇經歷時,他話語真誠,“可以說,海南黃花梨改寫了我的命運和人生。”
踏遍海南全島,搜尋海黃老料
早在1979年,伍炳亮就開始從事對古董家具的投資與購藏。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王世襄先生關于明式家具的專著陸續出版,對明清老家具的收藏與研究熱潮驟然升溫,伍炳亮也加入了這一購買與收藏老家具和老木料的行列。那時,港澳臺與新加坡等地藏家對黃花梨仿古家具需求旺盛,身在廣東臺山,伍炳亮得風氣之先,把握住了這份先機。
江湖傳言,那時候一些進島收老家具的商人會開著卡車進到村里,看到有不錯的木料或者老家具就下車跟物主談談價錢,民風淳樸、市場方興,于是木器商人們往往能用很低的價格拉走明清時候的“真東西”,在后來的若干年中隨著黃花梨市場的行情大好而獲利豐厚。不過伍炳亮說,他親身經歷的事情并沒那么“神話”。
那時候,他從???、文昌、萬寧一路到三亞崖城,幾乎跑遍了海南島內黃花梨的重要產地與老家具比較集中的市場,一邊收集民間用黃花梨制作的幾十年、上百年歷史的老家具,修復破損、修改款型,對它們進行再次創作;一邊購藏老材料——“當時主要是收集明清兩代、幾百年前砍伐下來留在山頭上的樹頭、樹枝、樹樁、樹根,還有民間出現的一些老家具、拆房老料,例如床板、門板,我認為滿意的,就一概買下來。”
海南黃花梨明式書房場景(伍炳亮作品)
除了這些舊家具與山間樹根樹枝之外,伍炳亮還喜歡購買海南鄉間家庭留作“傳家寶”的那些老木料。他說,海南民間如果早年采伐了黃花梨木打了家具,通常都會專門留下一兩根木料留在家里代代相傳,這既是因為黃花梨木氣味芳香,更是因為它具有治療高血壓、祛風濕等多種藥用價值。特別是對皮膚過敏很有療效,人們偶有皮膚瘙癢紅疹,往往從放置已久的黃花梨木上稍取刨花,泡水浸洗,頗有效驗,所以往往將它庫存在家中,數代珍傳。從1983年到1997的十多年中,伍炳亮陸續采購了五六百噸海南黃花梨木材,為后來的研究與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伍炳亮甚少親自進入鄉村去直接尋找貨源,而是與眾多海南黃花梨木材經銷商之間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交情。慢慢的,木材商們和這個每年都要到海南島來收黃花梨,出手干脆大方的臺山人成了朋友,逐漸知道他大量收集海南黃花梨是為了創作仿古家具,這幫海南兄弟對他更加相挺,都盡量把最粗大、最漂亮的老料留下來給他。看到好木料,他們都會給他打個電話或者發個短信,通知他到海南看貨,甚至是直接把木料郵寄到他位于廣東臺山的工廠里。讓伍炳亮得意的是,多年來購藏黃花梨的眼光、經驗與誠信,使得如今的他買海南黃花梨可以做到“三個不用”——不用驗料、不用填單、不用定金。“不用驗料”,是因為幾十年與海南黃花梨打交道,讓他鑒別判斷木材的水平已經爐火純青,用不著解開木料看紋理色澤,而是隔著皮殼包漿就能看出木材的品質;“不用填單”和“不用定金”則是因為多年交易鑄造的信譽,讓木料商人們愿意先將木料寄送到伍炳亮的木器工藝廠里,再拿貨款。
海南黃花梨浮雕螭龍紋圈椅(伍炳亮作品)
廿六年制一器,感慨海黃凋零
最近這些年來,市場行情的攀升已經將原本就非常稀缺的海南黃花梨從民間幾乎完全“擠”了出來,從三十年前每年全海南能有幾十噸黃花梨木器與木材供人收購,到三十年后的現在,年均只有三四噸海南黃花梨進入木材市場,“海南黃花梨一木難求”已經成了黃花梨古典家具制作者和收藏愛好者們共同的困境。伍炳亮同樣也為此感到無奈——不僅是因為純粹數量的減少,更是因為板材的規格限制了家具的設計與制作。由于樹種與土壤氣候等原因,木質致密紋理優美的海南黃花梨不僅成材緩慢,而且樹形并不粗大,當年從市場上收購到的那些樹頭樹根,大多數直徑只有10~20厘米,很少有超過30厘米的材料,能達到40厘米直徑,就稱得上“罕見”;而且長度也不夠理想,往往只有幾十厘米至一米左右,超過兩米長度的并不多見,用伍炳亮的話來說,“只有兩三成能用來做家具。”
1988年他曾試圖用收來的房梁老料制作一張長達3.6米的黃花梨翹頭案,但開了料之后才發現梁木內部有裂縫,解出來的板材不夠用,于是這件作品就一直擱淺,直到2014年,強臺風摧毀了文昌一些百年老屋,屋主要出售老房里的建筑用材,伍炳亮才通過木材商找到了適合這件大畫案的合用大料,多輪談判之后不惜高價將之購回,完成了這件設計制作時間長達26年的作品。
(注:最終成品為《海南黃花梨靈芝如意紋翹頭大案》,該案面板寬大修長,選大板對開雙拼而成,面下牙條與腿足間的擋板,也都用料寬綽,游刃裁剪間,盡顯端美大氣。據了解,該案將作為伍炳亮的參展力作,在5月14日開幕的深圳文博會上公開亮相,備受黃花梨家具發燒友的期待。)
這是近半年來伍炳亮經常對人講起的一個故事,每次講完之后,他都會深有感觸地說,黃花梨家具制作是需要實力也需要緣分的行業。說需要實力,是因為國內持續幾十年的材料收購基本上將當時進貨渠道的貨源消耗殆盡,海南黃花梨木料日漸稀少,原料價格高昂,規模較小的廠方可能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也是指對如此昂貴的木材進行加工,需要廠方具有很高的設計實力,不粗制濫造,不浪費來之不易的稀缺資源,負起社會責任。伍炳亮談起黃花梨的珍稀與優美來總是滔滔不絕,即使在近年黃花梨原材料價格攀升的情形下,他仍然保持每年收購一兩噸木材——考慮到這兩年來全海南出現的海黃也不過年均數噸,這實在是個讓人驚訝的數字。
良材高價難求,藝業追求不息
伍炳亮認為,業內許多人太保守、太猶豫,總是回頭看過去。“他們總是覺得, 1997年才十多二十萬一噸,現在好的海南黃花梨一斤都要兩萬了,這么貴怎么能買呢?成本這么高,買下來制作成家具還有利潤空間嗎?我們不能簡單地做這種數字比較,而要和當時的生活指數進行全面對比。那時候人們一個月平均工資只有幾十元,一年收入只有600元左右,那么12000~15000一噸的黃花梨木料在人們看來也是非常昂貴的。我想,在這個問題上,也需要‘與時俱進’地考慮問題,黃花梨本來就極度稀缺,而且會越來越難得,材料供不應求,你下不了決心擁有它,它就落到別人手里了,你就占有不了高端市場,就被時代拋在了后面。”
這是伍炳亮作為成功的仿古紅木家具商人給同行的忠告,但對于他個人來說,其實想法更加單純。“我的著眼點不是生意,而是自己對海南黃花梨的喜愛。因為真心喜歡,所以有膽量持續購買木料,因為我不是為了升值,而是為了用它來創作。在制作這批古典家具之中,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黃花梨資源的來之不易,而能夠惜材如金。用最嚴謹、最負責任的態度,去做一批既對得起前人,又經得起后人檢驗的黃花梨家具出來,我覺得既是對自己從業三十多年的一個總結,也能真正使這些珍貴良材得以煥發第二次生命,讓好的家具藝術品傳承給我們后人。能夠每年用海南黃花梨設計制作幾件好的家具來與同好分享,就是我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