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智能硬件產品已經從手環、路由器等擴展到日常生活消費品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小米和魅族實際上在核心思路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二者都主打生態牌,都與第三方團隊共同合作。而有所不同的是,魅族提供平臺與 銷售,而小米則是通過入股、全資購買等多種方式打造生態鏈團隊,建立起龐大的小米帝國。至于孰為優勝的問題,可能很難定論,但不置可否的是,小米生 態的建成,背后更是無比強大的資金鏈。
無論是國內外廠商,在智能硬件這方面都面臨相似的情況:智能硬件并不缺思路和想法,但問題在于難 以獲得原材料供應商和硬件加工上的支持。對于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這是致命的,營銷無法落地、產能銷量不足、后期經費吃緊,任何一項都足以讓一家企業面臨 巨大的危機。而傳統手機制造商則相對有優勢,但考量到市場和品牌的影響,推出的智能硬件產品往往沒有太多新意,且價格并不親民,最終導致智能硬件銷量慘 淡,淪陷為智能手機的附屬品。

所以當小米推出智能運動鞋、智能插座之時,不難理解為何會有不少國內外品牌為之失色。高速增長的國內智能市場,任何一項智能硬件都是機會,拋開體驗是否 能夠創新不談,小米已經率先出擊,贏在了起跑線上。至于產品是否超值這樣的消費問題,相信廠商會通過當前的市場反饋進行不斷的軟硬件調整,畢竟不是每一款 產品都能一鳴驚人,iPhone如此,小米系列產品也同樣如是。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目前入手智能設備是否已經是一個最佳的時機?如 果你青睞高性價比的智能產品,需要一些基本的生活體驗(類似計步、睡眠監測、健康提醒等),無論是小米、三星、華為等,相信都能滿足你的基本需求,不同之 處在于品牌的底蘊決定了產品的屬性會各有差異。但如果你想真正體驗到類似人工般的智能硬件設備,從當下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顯然還不是最佳的時機。

第一季度五大可穿戴設備廠商、出貨量、市場份額和增長情況(不包含蘋果iWatch數據)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IDC之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可穿戴智能設備已經連續第八個季度呈現穩步增長,而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圍內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出貨量已經突破 1140萬臺,而這其中還并未包括蘋果iWatch的數據(業內人士估計出貨量在500萬臺左右),智能設備的高速增長仍然是未來的一大趨勢。隨著越來越 多的智能設備登場,或許在下一階段我們能看到真正創新和變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