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三星/LG:手表/手環齊步走,以手機為依托,思路不斷嘗試和轉變。
在Android陣營中,索尼/三星是比較早就推出智能硬件的品牌,其實索尼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手機助手性質的硬件設備Live View,當時已經頗具智能手表的形態。而三星則在2013年9月才帶來首款智能手表Galaxy Gear,LG的速度則更慢些。經過幾年的發展,日韓廠商在智能手表上的意識形態已經非常完善,并且理念也由早期的手機類附屬配件逐步發展為目前獨立自主 的智能設備。
例如三星此前推出的Gear S就已經擁有獨立的通信和數據功能,而LG Urbane LTE更是成為首款支持4G網絡的智能手表,索尼也在持續跟進。但實際上這里卻帶來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擁有數據和通信功能的智能手表儼然已經是一個獨立 的通信裝置,但卻要將全部內容集成在如此小的體積中,體驗和續航不得不令人擔憂。

實際上這并不是索尼/三星的思路,目前絕大部分的傳統制造商都陷入在這個矛盾當中,一方面為了讓智能硬件快速推向市場,難免會用智能手機的思路去思考智 能硬件,但問題在于傳統手機廠商的核心仍然在于移動終端方面,并不會針對這個細分領域進行獨立研究,甚至打造為和手機一樣重要的產品線。所以功能和體驗的 相似性,成為國際大廠當下普遍的解決方案。
不過由于市場的需求變化,再加上自身品牌技術已經有所積累,所以國際品牌對于智能硬件目前也處于不斷嘗試和轉變的過程中。目前三星/索尼/LG都已經開始規劃下一階段的智能硬件產品,競爭程度甚至已轉變為上游制造優勢的爭奪戰。
國內用戶對智能硬件的認可度較低,外觀設計仍是第一因素
除了三星/索尼/LG外,實際上國產品牌也同樣有這些問題存在,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等,值得一提的是,老牌手機廠商在對智能硬件的研發上基本還算自 主,不過也有一些廠商直接由第三方企業進行ODM,基本都把智能硬件當成是附屬于手機的高級配件,效果上再打折扣,在此我們就不過多細究。對于傳統手機制 造商來說,智能硬件的意識形態基本相差無幾。雖然經過這幾年的市場反饋,大眾用戶對智能硬件早已不陌生,但依舊有很多用戶覺得使用價值并不大。

根據第三方機構調查后發現,大部分用戶對智能硬件(手表/手環)的第一大要素依舊是外觀和設計,操作和功能反居次要,而這顯然會是下一階段智能硬件的發 展目標之一。將智能硬件打造為智能手機的通知中心,固然是一個好主意,但如果沒能讓消費者有動力把手中的卡西歐丟掉,它依舊不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