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年以前,當國內大批的設計師還集中在紡織服裝、面料等領域時,“張謇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產品設計大賽”的出現,開始引起國內家紡企業、家紡設計師以及社會各界對家紡產品設計的重視。張謇杯大賽首次在行業內引入了“民族家紡產品設計”概念,它的出現,為今后家紡行業培養大批優秀的設計師隊伍、為提升家紡產品品位、為家紡自主品牌建設描下了濃重的一筆。】
從豐富品類到倡導精品,在張謇杯日趨穩定的階段,組委會再次調整大賽戰略目標。這個時期,大賽的著力點主要放在提升參賽作品的市場應用價值上,努力在國內外家紡市場上迅速推廣大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個時期,每年的參賽企業相對穩定在80家左右,藝術院校40家左右,參賽作品4000件(套),國外參賽作品保持在8個國家和地區,參賽作品保持在70件(套)。
亮點一:調整戰略目標為做精品做導向
亮點二:提升參賽作品的市場應用價值
亮點三:擴大大賽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亮點四:大賽走進“互聯網+”時代
戰略調整:做精品、做導向
2013年,組委會再次調整了大賽的總體發展思路,由原來做規模、做形象的行業戰略目標轉為做精品、做導向的市場推廣應用型目標。
中國家紡名牌企業在參賽作品上更加注重突出企業特色,挑戰精品設計,向市場推廣導向型家紡產品。如富安娜在參賽作品中突出藝術設計概念;堂皇運用小機繡工藝設計個性鮮明的 “堂皇繡”;夢蘭運用新技術新材料突出綠色家紡概念;華爾泰從設計、質量和價格上注重貼合歐洲市場需求等。這一時期,大量優秀的精品設計、導向型設計隨之出現,異彩紛呈。
市場價值:大賽設計作品火爆“入市”
張謇杯的參賽作品要求為原創設計,據統計,參賽作品約60%以上已批量投放市場且銷售較好。云龍的參賽作品《天堂鳥》獲大賽金獎后,立刻被法國某公司買斷,并把該作品作為主題樣品陳列在法蘭克福家紡展上;亞光的參賽作品《青花瓷》獲大賽金獎后,在市場上十分暢銷,一度供不應求;圣夫島的參賽作品《夢里水鄉》獲大賽金獎后,價位由260元提高到860元;華爾泰的設計在大賽中得到業內的認可后,最終在歐美市場上受到青睞而價位躥高;紫羅蘭的獲獎作品《葉影》2013年被英國瑪莎公司選中,一直在網上全球銷售等。大賽結束后,優秀作品在海門疊石橋市場、通州志浩市場輪流舉辦為期一年的展示陳列,向國內外貿采購商推介大賽優秀作品的新創意和新花色,有效地推動了設計向生產力的轉化,使作品變為產品,擴大了參賽作品的市場效應。
中西交流:中國元素“東風西漸”
除在廣州、上海等國內的家紡博覽會上舉辦活動推廣大賽成果外,組委會還利用中國家紡協會的優勢資源,多次將張謇杯推介到法蘭克福展會上,擴大大賽宣傳面和社會影響力。在這個階段,每年約有來自七、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參賽,使中國家紡企業和設計師獲得與國際同行交流對話的機會,不同設計理念、中國元素和國際流行元素在這里碰撞,大大促進了中西方設計藝術元素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形成了當代“東風西漸”和“西風東漸”的大趨勢。例如,韓國參賽選手在參賽作品中將圖案設計成富有中國特色的“鳳凰”,而來自中國布藝企業的參賽作品將面料設計成具有國際流行元素——拼接圖案的樣式。藝術語言沒有國度,就設計而言,線條、塊面和色彩構筑起設計師的橋梁,這應該是張謇杯家紡設計大賽的一個重要貢獻。


“互聯網+”:張謇杯大賽登上更高平臺
“互聯網+”時代給中國家紡品牌發展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臺,也給張謇杯大賽提供了新的舞臺,互聯網的快捷信息帶來了消費者更直接的“體驗”,個性化、特殊化、差異化的設計特征更具挑戰性,生態、健康、環保的智能性功能產品更加符合“互聯網+”要求。2015年,張謇杯大賽將與淘寶網合作,獲獎作品直接在淘寶網上首發,接受消費者的點“贊”,讓張謇杯大賽更加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