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原始的茹毛飲血,到學會用鉆木取火來烹煮食物,再到利用由幾十種原料、多種烹調工藝煨燉而成的“佛跳墻”來滿足口舌之欲,人類對于食物的欲望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在不斷的加深。而米飯作為人類最普遍的主食之一,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松下的傳承與創新
為了煮出一碗讓人滿意的米飯,人們對于火力的大小、器皿的材質等進行了長久的研究。在進入電氣時代后,松下于1918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飯煲,成為米飯烹煮工藝中的先行者。
以此為開端,松下開始了對米飯烹煮的不懈探索:
1962年,發明第一臺機械電飯煲;
1979年,發明第一臺微電腦電飯煲,采用微電腦芯片全程控制溫度和濕度,確保米飯達到令人滿意的精致口感,這標志著電飯煲在加熱方式上的一大突破;
1988年,首次將IH電磁加熱技術運用于電飯煲,推動電飯煲從電氣時代轉變進入電磁時代;
2003年,推出第一臺IH蒸汽壓力電飯煲;
2014年,松下研發出獨有的“美味芯球”技術,使米飯在口感和營養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時,又結合時下流行的曲面玻璃,推出國內首款玻璃觸屏IH電飯煲SR-ANG151。
來自匠人精神的力量
在近百年、數代產品更迭的背后,起著核心作用的不僅是松下積累的科技力量,更是那股子百年如一的“匠人精神”。
無論是當年那個只有3名員工的小作坊,還是如今全球營業額近10兆日元的世界五百強巨頭,松下始終堅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進行腳踏實地的調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鉆研,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
在松下的日本實驗室,研究人員每天要煮上百公斤的不同米飯,通過聞香、品嘗、插筷子的順滑程度、米飯的松散均勻程度來調制程序。而在國內,針對中國大米的特性,松下對各種燜煮方法進行了數據庫管理,根據科學化的對比研究,對電飯煲的性能進行了優化與提升。
松下在很多細節上追求精益求精,如燒飯結束后打開外蓋,大多數國內品牌電飯煲會從內蓋上滴落很多水,而松下社內規定IH電飯煲燒飯時,從內蓋滴落的水量要小于1ml,正是為了這1ml水,研究人員測試了各種條件(最惡劣的5℃水5℃室溫198V電壓)下各功能各杯數的結露情況,在保證米飯口感的情況下,進行包括程序和結構各方面調試,最終達到小于1ml目標,盡可能減少結露量,減少顧客的不便。
每一款松下電飯煲的誕生,都伴隨著無數的調查研究與測驗調試。以松下目前的最高端電飯煲產品SR-SPZ183為例,這款電飯煲從構思到最終投產,歷時八年。期間經過106個頂尖工程師調試、試做過8000多個內鍋、耗費600000噸大米、制作12000個煮飯數據模型、進行58000000次煮飯試驗以及產生了160000份米飯研究報告。這些數字或許在外人看來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每一位松下人來說,它代表著松下“讓每一粒大米更加美味”的追求從未有所松懈。
百年來,松下秉持著“匠人精神”,不斷追求工藝和技術上的進步。大到一個全新技術的研發,小到一款產品的誕生,均被松下視作為人類謀求更美好生活的重要動力。這一切最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或許只是一碗小小的米飯,但是它的誠意卻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