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專題之小家電企業篇】
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制造業龍頭們,尤其是家電制造業早已上馬“智造”改造項目,比如美的空調的無人車間、海爾的黑燈車間等。然而,躲在龍頭企業身影背后的小家電代工企業,卻稍顯尷尬。
近日,以小家電代工發家的艾美特集團在江西九江生產基地的第200萬臺電風扇下線。盡管該基地被視作其“智造”轉型試驗田,但實際上,受成本效益等現實問題制約,與真正工業自動化還有距離。“對小家電企業而言,該半自動化就只能半自動化。”艾美特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蔡正富坦承。其實,讓小家電代工企業們尷尬的不只是“智造化”轉型,還有市場的轉型。在海外失去了代工成本優勢后,轉戰國內市場發展自主品牌成了是另一條出路,但必須面臨的是品牌認可和同行價格的擠壓。
不能回避的成本小算盤
為了提高生產效能,艾美特的生產部門和研發部門合作,定制生產線智造升級計劃。在九江公司,對電風扇生產線上的核心制造環節馬達加工線和制網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后,每條馬達加工線上的人工需求量從原來50人降至10人,每條制網生產線也從原來100人手工改造成自動化,未來所需作業人工數需求將可降為20人。艾美特電器(九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萬全向南都記者透露,此次改造共花費800萬元。
然而,與動輒投資數十億進行工業全自動化改造的家電巨頭相比,在業內看來,這一舉措充其量只算是從工業2.0階段跨向工業3.0,離4.0還有遙遠的差距。而這中間橫亙著一座大山:即成本效益問題。蔡正富向南都記者坦言:小家電生產本來就不是專業化程度高的復雜生產流程,再加上現在中國市場的人力成本并不算高,就算政府大力提倡工業4 .0,沒必要花費大力氣來購買和研發昂貴的機器人。因為在蔡正富的賬本里,傳統企業自動化最終還需要考慮成本。比如12個人一套設備可能需50萬-60萬,如果可以減掉10人,現在一個人差不多要4000-5000塊錢的成本,那么這個是劃算的。但如果實現整個自動化生產,需要從德國聘請專業公司,僅僅搞起整個生產線可能就要投資兩億美金,因此純自動化不劃算。“我們的這個小生產線,人+自動化效率還是比較高的,所以自動化的部分也不能好高騖遠,追求這種極致,還是要考慮到成本。”
奧維云網研究院院長張彥斌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雖然現在人力成本還在可控制范圍,但總有一天中國會進入德國等歐美國家的人力成本昂貴的階段,全自動轉型雖然不那么迫切,但是大趨勢。另外,小家電產品的生命周期比較長,一套工業智能裝備可以使用很久,雖然前期投資大,但是后期資金可以收回。
不過,一個現實的問題始終無法回避。“智能流水線設備一般都在上百萬元或千萬元級別,很多中小規模的企業買不起。”生產工業智能裝備的和氏技術董事長王麗萍向南都記者透露。
“智造”轉型必然“燒錢”,錢從哪兒來?實際上,由于投資回報率偏低,對資本缺少吸引力,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融資難已成普遍性難題,即便是年收入破千億的T CL集團,融資道路也是困難重重。T 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向南都記者透露,為了募集60億元資金,他們“使了吃奶的勁兒,上門磕了無數頭”,最終也只融到57億元。
惡性循環怎么破?
沒資金進行智造轉型,則生產效益提升慢,導致投資回報率增長低下,進而影響融資。顯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更大的問題在于,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匯率波動影響、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等因素影響,如果生產效益的提升跑輸“全球大盤”,中國代工廠在國際市場將逐漸喪失成本競爭優勢。蔡正富表示,現在出口越來越難做。日本市場受匯率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成本大大增加,越來越少的日本企業愿意購買中國的代工產品。而歐美市場近幾年一直在壓低代工的生產成本,國內代工廠已經很難達到歐美品牌商想要的低價格。南都記者留意到,2014年艾美特外銷營收104億臺幣,同比下滑9.17%。
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做出改變。實際上,早在1994年艾美特就專門成立了內銷部門,1997年開始逐步轉向內銷市場,去年10月投產的九江基地也是其正式將重心放回國內市場的標志。與深圳的老廠比起來,九江到國內各地距離都更加短,送貨時間能從兩三天縮短至一天,并能節約2000萬元/年物流成本。不過,國內小家電市場飽和度非常高,以自有品牌經營國內市場的道路也并非一蹴而就。艾美特2013年內銷收入同比激增22.38%,但2014年則同比下滑了2.52%。但艾美特對國內市場的增長有信心,“無論是紅海還是藍海,產品才是最重要的。現在艾美特最大的優勢便是產品的品質和消費者的口碑,踏踏實實地做好制造是我們的強項。”蔡正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