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的目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你死我活”。開放的市場中,尊重對手就是尊重行業,尊重市場,實質也是尊重自己
“假摔”“小偷”“騙子”“有病”……這類極其情緒化、帶有侮辱性的詞語,出自格力等國內家電巨頭彼此間的公開指責。
擁有數十年發展歷程,都是“老企業”;年營收上千億元,絕對是“大企業”;品牌響當當,算得上是“知名企業”。如此地位,為何去年以來頻頻口出“惡言”?有人說,這是競爭走向白熱化的表現,在家電業集中出現,恰恰說明該行業競爭充分。可是,競爭非要走到這一步嗎?
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在所難免,特別是在市場飽和度高、進入門檻低的消費品行業。同行之間你追我趕,原本是件好事,可以互為壓力和動力,帶來技術創新以及更多更好的產品,促進優勝劣汰。競爭沒有錯,但采用什么樣的競爭手段卻值得細細思量。如果你推出一個好產品,我也加緊研發、降低成本,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樣的競爭值得提倡。營銷環節“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各說各的好,也多屬于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如果你占得先機,我不服,卻不是埋頭苦干想著如何趕超,而是攻擊詆毀,這樣的競爭手段就要打個問號。
可惜的是,家電業正在上演這樣的“競爭”:這家企業的產品被消費者投訴,原因還未查明,競爭對手就立刻印制大量傳單,到賣場發放;那家企業剛宣布開發出獨家新品,競爭對手第一時間“揭老底”,指出新品存在的這樣那樣的不足;企業展示各自發展目標,也不滿足于“占據優勢地位”這類傳統說法,而是“滅掉某某”“封殺某某”等火藥味十足的表達。甚至,不止家電業,乳業、互聯網等行業,在市場爭奪中也越來越無所不用其極,把競爭變成相互攻擊。
這樣的做法,已背離了競爭的本質。同處于一個行業中,競爭雙方不一定是利益截然對立的“冤家”,競爭的目的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你死我活”。良性的競爭應當是:你好我更好、你強我更強,在做大市場的過程中使競爭各方都能從中受益,實現共贏。你死我活的競爭固然有時候能給自己擴大市場,給對手造成負面影響,但大多數情況下,容易引來對手的激烈報復,造成不必要的內耗和摩擦,甚至最后兩敗俱傷。企業在低端展開較量,從一個側面表明,該行業的產品同質化嚴重,急需創新。而糾纏于彼此爭斗,恰恰會把企業的精力、財力過多地牽扯在終端銷售環節,忽略了技術的提升、產品的研發,影響行業的持續發展。
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時代,“打口水仗”是刷存在感、博取注意力,有其必要性。來自市場的關注,對消費品行業很重要。但是,關注要看是好的關注還是壞的關注,是增加品牌的美譽度還是被人當笑談。“殲敵一千,自傷八百”。把攻擊對手當營銷手段,首先會失去同業的尊重,也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有損多年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反觀那些品牌含金量高、影響力持久的跨國企業,往往對競爭對手保持著足夠的尊重。開放的市場中,尊重對手就是尊重行業、尊重市場,實質也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