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電三巨頭巧打互聯網牌 玩轉制造轉型
第二屆互聯網大會已經圓滿落幕,傳統行業的大佬們紛紛在互聯網大會上“刷臉”,顯示出傳統企業正積極爭取互聯網轉型、尋求跨界合作的趨勢。對于家電行業,大佬們對“互聯網+”的定義各有千秋。其中不乏想張瑞敏這樣走在前沿的革新派,也有如董明珠、方洪波這般的傲嬌堅守派。
海爾的互聯網轉型絕對算是家電行業中最徹底的了,張瑞敏說“互聯網+”對企業來說就是要“脫胎換骨”。他認為如果花了錢上ERP系統,但還是傳統模式的話,不會解決任何問題,所以他要把海爾徹底改造成一個互聯網企業。張瑞敏在互聯網大會上說道,互聯網時代的企業,一定是與市場、與用戶零距離的。意識到互聯網時代得用戶者得天下的張瑞敏給海爾動了大刀。除了建立互聯網工廠、形成互聯網商業模式、接觸互聯網金融,海爾的內部結構變化更大。近兩年,海爾去掉了一萬多的中間管理層,讓每一個員工成為創客對著用戶,利用互聯網將個人和社會資源連接起來形成小微,最終讓海爾成為一個推動小企業成長的風險投資孵化器,而非一家跨國制造商。這樣的改革,在外界看來更像是一場賭博,相較起格力、美的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海爾10年的轉型期“只增長了1000億”,讓海爾從不缺少質疑聲。張瑞敏的互聯網藍圖很美,但他本人也無法預測海爾試驗的結果將會如何。
相比之下,另外兩家家電巨頭格力、美的的掌門人都相對保守。
“互聯網能造空調嗎?互聯網永遠都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實體經濟。”在人人言必稱互聯網轉型的當下,堅稱“不要把互聯網捧得像神一樣”,死守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格力掌門人董明珠,顯得尤其“另類”。實際上,董明珠以及她背后的格力軍團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保守”,而是正在制造業轉型智造的戰場上,在全產業鏈開始了互聯網化的布局,這包括生產環節的自動化、產品的智能化、售后服務的大數據化以及銷售渠道的電商化。在互聯網發展如魚得水的時代,實體經濟已無法回避電商在渠道上的優勢。把互聯網當工具的董明珠,搶在年終歲末先后約見了馬云和劉強東,分別在雙十一和雙十二的購物節促銷中打了一手好牌。格力空調在天貓雙十一的銷量躋身家電前五強,而牽手劉強東,更是格力首次與互聯網巨頭展開深度合作,未來不排除更多的合作可能。
被冠以“千年老二”名號的美的,今年的財報在家電行業可謂是一枝獨秀。1-9月,美的實現營收1113億元,而格力和海爾的這一數字分別為815.23億元和626億元。美的集團董事方洪波說,傳統企業沒有危機,美的凈利潤大漲不靠“互聯網+”,雖然和小米在一起了,可方洪波并沒有被互聯網洗腦。他認為互聯網只是基礎設施,最終結果是要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他堅持美的固守家電的根本,要聚焦用戶和產品,用互聯網+再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改造設計、制造和業務模式來提升收入和盈利。美的正試圖通過“合伙人”制度和文化的打造,電商平臺、創新中心等平臺價值再造,打破靜態,實現新的增長空間。
從三巨頭的互聯網轉型進展來看,海爾的“去家電化”意圖非常明顯,而格力美的仍然堅持制造業根本,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在積極推進企業的互聯網創新。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秘書長陳鋼表示,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發展中,互聯網創新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管是去家電化還是堅持根本,他們家電基因決定了他們在共同推動家電產業在向前邁進。
馬云在互聯網大會上說:“大家說制造業不行,其實制造業從來沒有不行過,蘋果很好,特斯拉也很好。”用方洪波的話來說就是“傳統企業如果落寞,并非因為它是傳統企業,而是因為我們依然固守著傳統的思維和方法去應對一個新的時代”。家電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的浪潮下,應當迎來一個新的起點。(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