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媒:中國制造正告別廉價劣質并逆襲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2月20日文章,原題:環顧亞洲,“中國制造”不再意味著廉價劣質 “中國制造”長期重數量輕質量,靠低廉的價格取勝但很少呈現一流產品。
但是這一態勢已開始轉變。在經歷數十年產品問題百出的暗淡破繭期之后,中國產品的質量正在悄然攀升。
從服裝、器械設備到手機,中國大陸的產品正逐漸證明其牢靠性不輸日本,并且在精細度上也可與臺灣這樣的新興高科技中心相比肩。
正如同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從玩具制造做起,到80年代已成為節能汽車和電子消費品行業的佼佼者,中國也在縮短質量差距,而這種趨勢帶來的影響正外延至龐大的亞洲經濟。
臺灣數據存儲卡制造商怡得公司的總裁約翰 元(音譯,John Yen)在被問及大陸產品的質量時,壓低了聲音說“我跟你講”——在當地這一話頭意味著“是的,我們遇到了情況”。他說,“兩件產品放一塊”,大陸產品在質量上被秒殺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他們有更多資源、更多人才,市場也更大,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他說。
大陸產品質量正在提升在臺灣越來越成為共識。
“在過去幾年里,大陸品牌的識別度和市場份額不斷上升,”臺灣凱基證券的經濟學家安德魯 蔡(音譯,Andrew Tsai)說道:“臺灣的品牌遭受了一定的市場損失,這其中必然包含來自中國的沖擊。”
在這一轉變的背后是中國制造商普遍面臨的巨大壓力——擴大出口市場競爭力同時吸引更多國內買家。
分析人士認為,提高質量最通常的方法就是學習外國廠商。中國企業已經通過逆向工程和仿制國外機器獲得產品質量的提升,這種方法的實現途徑通常是設立中外合資公司,中國企業借此汲取外企的專長和科技。
以格蘭仕為例,這家世界最大的微波爐制造商在上世紀90年代從日本購買了藍圖并開始借此生產微波爐。很快該公司說服了幾家外國品牌利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其工廠設立生產線。格蘭仕的工程師們悉心觀察外企如何做事并進行模仿。不久之后,格蘭仕就開始為國外品牌生產微波爐。
在設立中外合資企業時,外企的技術轉移通常成為中國政府的一項準入條件。例如在核電領域,美國西屋電氣和法國電力公司均為獲得中國的訂單而同意了部分技術轉讓要求。中國快速吸收了這些技術,如今以開始為英國建造核電廠。
此外,中國工廠里各個層級的工人都在持續發力贏得競爭??偛课挥谙愀鄣穆摌I制衣集團總裁羅杰 李(音譯,Roger Lee)表示,該集團設在內地的工廠相較于設在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工廠,生產和管理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和學習速度都處于領先位置。
“每次改變款式,生產效率就會因工人學習和適應的過程而下降,”李先生說道:“中國的紡織工人就學的非常好也非常快。”
與其他東亞鄰國一樣,中國在國內市場尚未充分開發的情況下就大力發展出口工業。面臨全球市場持續的高質量要求,中國工廠需要在競爭中勝出,由此逐漸拉開了與印度等國家的差距,后者工業生產主要面向的是國內市場。
中國的海外投資從2006年的幾十億美元已增長至去年的1029億美元。“沒有人在乎商品是中國品牌還是國外品牌,”位于上海的中歐國際商務學院教授趙賢德指出:“它們都是中國制造的,在質量上兩者確實沒有什么差別。”
目前,臺灣商界人士正尋找合適的生產線或方式同大陸企業合作,這意味著高端云計算系統或在大陸罕見的特制硬件將出現的新的增長點。
在韓國,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在2010年發布的一份深入報告中指出:“現在到了韓國轉換思考方式并考慮同中國建立相互合作關系的時候了,而不是將中國視為不平等的合作伙伴。”

在臺灣,領先大陸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臺灣初創材料企業冠品化學在過去八年時間中在大陸研發一款為電影制作人特制的超薄手機。其市場價格僅僅是作為該公司最大競技者的日本企業的1/5。
該公司如今正與一家中國承包商合作,其領導層已經看到大陸工廠生產質量的提升。因此臺灣人現在明白他們必須很快適應這一現實。
“傳統來說,臺灣人會認為我們的產品比大陸的好,但是從我看到的而言并非如此。有些時候甚至是大陸的質量好過我們。” 冠品化學總裁陶德 葉(音譯,Todd Yeh)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