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在特定的歷史時段都會留下具有特殊歷史印記的城市空間及建筑,無論是有待更新功能的“工業建筑”,還是基礎設施急需改善的“老舊民用建筑”,他們都是“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依托。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背景下,舊建筑的價值如何被評定,城市的存量資源如何保護和再利用,如何融合到城市更新以及相連區域的再發展中,使其升級換代帶動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轉型,為科研、技術和文化提供平臺并創造新價值?
12月18日,“存量時代,增量價值——探索存量時代下城市更新的發展之路”主題論壇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召開,來自全產業鏈上的知名學者、實戰專家、權威智士以圍繞存量資源之老舊城市空間及建筑再生、更新并如何創造增量價值等核心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本次論壇由上海市建筑學會、CBC中國建筑中心、城市復興2050聯合主辦,logon羅昂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城市•環境•設計》雜志 (UED)、上海風語筑展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囊智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協辦。
論壇由“城市復興2050”創始發起人姚京開場主持,寶山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夏雨、中國建筑中心主任彭禮孝、logon羅昂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Frank Krueger(柯復南)致辭。論壇精彩紛呈,3場主題報告、2場嘉賓對話,20多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令與會者大飽耳福。
主題報告一:為什么要做存量以及如何做存量的城市更新?
趙燕菁(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存量是什么?一旦建筑完成就變成存量。那么規劃來講,存量規劃目的是什么,其實存量規劃和增量規劃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業主創造價值。我認為為業主創造價值的方法就兩條路,一個是現在的用途的改變,把這個低價值使用變成高價值使用;另外就是規劃師改變強度,在規劃是“一”的時候,怎么變成“三”或“四”。
李振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工業遺產當中怎么能夠變成居住社區呢?我提出6點:第一,交替更新,具有時間連續性;第二,就地改善,上下結合有積累;第三,融入城市,彰顯區域特殊性;第四,功能混合,激發街區的生命力;第五,多元居住,滿足社會諸需求;第六,文脈延續,保持歷史多樣性。
王林(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系教授\城市規劃博士):
什么是城市更新?我的理解,城市更新是在城市中建造城市,是在城鎮和鄉村內的自我調節和生長,是迎接城市不斷的變化和挑戰。城市更新是永恒的主題,要以尊重的開放的心態來共同探索存量時代的增量問題。
Pascal Hartmann( logon羅昂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
在過去我們看到城市更新的方法其實就是簡單的拆除現有的老建筑,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發展的模式,已經不適用了,現在我們的改造的對象是有一定價值的建筑,每個項目都需要一個更獨特的設計方案。
主題報告二:謹慎的改造與適度性的更新設計帶來的遞增效益
劉伯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在過去的十幾年當中,我們實際上著重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傳統的居住區的更新,再一個就是傳統的工業區的更新。什么叫存量?在房地產領域,把已經建好的房,但是沒賣出去的叫存量,或者是房地產開發的尾盤叫存量,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把它與城市既有資源分開。
Frank Krueger(柯復南, logon羅昂設計創始人、合伙建筑師、創意總監)
王芳(logon羅昂設計創始人、合伙建筑師、CEO):
我們在設計上海市玻璃博物館時研究了全世界各地的所有有代表類型的玻璃博物館,我們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不只是作為展覽展示,還可以有更多的內容,例如熱玻璃秀、兒童玻璃博物館,包括自己手工的作坊等。
主題報告三:存量規劃下的城市更新之文化、社會、經濟
鄒毅(上海領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城市更新曾經出現過一些市場模式,包括以粗放的市場化與所謂的大拆大建來獲得的。現在這兩年又出現公私合一的方式,比如PPP模式,現在在資本市場是熱點。城市更新業態變遷趨勢會怎樣?所有操作的核心是我們要找到驅動力,從邏輯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靠什么來掙錢 。什么樣的產業支付起這樣的投資回報。
康文玲(上海赫爾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們在探討城市的存量時,常常我對大陸的發展感覺到非常焦慮。我覺得大陸的速度,尤其是上海的速度非常快。我覺得,如果未來的存量盤活,你是一個運營者,絕對不是兩三年就換走,如果表現良好還可以加10年。這才是一個運營單位應該要有的態度,對拿到的項目要盤活,并且與之共存,要有與其一起度過今生美好時光的理念。
全建彪(西安華清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為西安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通過這些改造我們總結了一些設計原則,第一個就是工業廠房改造就是建筑空間的劃分,基本上是采取新建的結構,與原有的建筑結構完全分開的;還有一個是可逆性的,盡可能保留原汁原貌,呈現新的空間形象特征;還有一點就是保留工廠原有的設備,作為景觀元素。
潘陶(都市工作群創始合伙人) :
我們認為未來的城市是這樣的,一座城市的轉變可以是潤物細無聲的。我們用這樣的咨詢體系,進入一個城市,跟一個城市的大領導討論微改造的方案,推薦30家企業進行合作,以各種各樣的合作變成未來的方式,我們的理念是自上而下,行動是自下而上的。
此外,在第一場嘉賓對話中,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章明、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數碼建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建、logon羅昂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芳、上海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產業資產總建筑師郭奇為、上海八佰秀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中偉、亞藍渥克商業生活研究所創始人鄭瑋慶等圍繞城市更新如何提升現有城市空間品質與價值的話題進行了觀點碰撞;在第二場嘉賓對話中,觀念藝術家/當代藝術策展人梁克剛、高力國際產業及工業地產服務執行董事鄧懿君、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主任郭梅君、上海玻璃博物館總裁張琳、上海安墨吉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策展人薛鳴華、北京751D-Park時尚設計廣場文創管理辦公室主任嚴明丹等圍繞城市更新如何激發空間生產力并創造源源不斷新價值的話題進行了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