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情愿,時代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逐鹿、征戰、遷徙、??俊⒃T谀睦铮睦锞蜁w起房子。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建筑文化的溝通交流,從建筑材料的衍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建筑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上古時期,聚落的先民們擺脫了對大自然的先天依賴,從洞穴中走出來,以樹枝、稻草、草泥等大自然廉價的化妝品搭建茅草屋。在稻谷芬芳的田野上,屋頂上厚厚覆蓋的幾層稻草,與青山為鄰,以翠鳥相伴,風起時輕輕飄動宛若綠野仙蹤,閑時對田間花開花落,為屋內人遮風擋雨,躲避禽獸,帶來安寧自足的生活。
隨著自然災害大肆發生,茅草闊見了自身在防火防腐性上的缺陷。來到西周時期,一種用泥土燒成的瓦應運而生,循著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遺址可尋找其雛形。
質樸的瓦沿著四合院的回路,全面覆蓋屋頂。這是瓦在歷史上最早的顯現,它見證著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和封建主義的萌芽,在人文歷史進程中訴說著人們當時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的變化。
東周春秋時期,瓦被廣泛使用。從山西候馬晉故都、陜西鳳翔秦雍城,到湖北江陵楚郢都等地的春秋時期遺址中,瓦的表面以更豐富美麗的形式——瓦當大量顯現于屋頂上。
繪制在瓦當上面的圖文,畫面與寫意相融,圖案構思巧妙,富于生氣。當時文化最抽象的形象印記都被記錄在小小的瓦當上,任風雨飄搖,日光曝曬,依然在千年悠長的歷史長河里,吐納當時人們的生活形態,或精致、或粗獷、或素樸。
到了秦漢時期,工藝的革新進步為瓦當迎來了發展的頂峰,并形成了后世所稱頌的“秦磚漢瓦”,開創中國建筑新的發展歷程。窮奢極侈的阿房宮,巍峨高聳的萬里長城,恢弘壯麗的宮殿,瓦在頂上一角親睨了經濟由弱轉強的快速發展。
在群雄割據的年代,戰爭不止,和平久遠。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大興土木,加建城墻,抵御外敵。其中唐朝的大明宮是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之作。由高處俯瞰這類高臺建筑,瓦一片挨著一片,以宏觀之勢不僅宣示著君主不可侵犯的王權力量,更為王朝幾百年不動搖的發展遮風擋雨。
到了明清時期,集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的紫禁城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間,其瓦的表現力最為后世人們所熟悉。屋頂滿鋪各式的琉璃瓦件,延展出10種以上豐富多彩的變幻形式。黃色的大量運用,建筑格局的規整,宣誓著封建政權的至高無上。
幾千年來,瓦隨著王朝的更迭,君主的易位,不停變化。但無論時間如何向前推移,無論處于哪個時代,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瓦的影子。它靜默地在屋頂上搭建起了一片天地,承載著前人的智慧結晶,以越加美好的姿態呈現于世人面前,為屋內的人遮風擋雨。
盡管來到當下,城市化的進程抹殺了瓦的蹤跡,但始終沒有一樣事物可以取代瓦,它凝結著歷朝歷代幾千年的記憶,見證著皇朝的跌宕起伏,把人們的生活形態隱匿于瓦面上。隨著一個個如九方瓦業品牌的推動下,以“傳承和弘揚陶瓦文化”為企業責任,書寫屋頂上的中國文化,瓦亦將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吸納更多個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變化,向未來的人們吐露一個時代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