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質化競爭激烈,傳統租賣模式難以為繼
家居 賣場“跨界”求生存
此前曾有報道稱,我國 家居 賣場總面積已經超過4000萬平方米,其中約50%的賣場屬于過剩。綜合體過剩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延伸到了 家居 建材行業,而由過剩造成的近身搏殺現象在“ 家居 建材第一街”錫滬路上尤為明顯。
綜觀錫滬路沿線,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建材 家居 囊括東鵬國際建材、華夏 家居 港、月星 家居 等高檔建材 家居 企業;也有好藝家、錫滬名品城、佳潤建陶城、華東裝飾城、 家居 樂等中檔 家居 建材連鎖企業支撐,還有不少小型裝飾公司等也都團聚在這里,消化了無錫超6成的 家裝 消費,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錫滬路上一家專業 家居 賣場的人士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大量的資金涌向 家居 賣場,賣場數量越來越多,同質化競爭也越發激烈,“僅僅錫滬路上,大大小小的賣場加起來就有十幾個。”但是定位模糊,商品同質化,以及地段差異等各種不同的因素也讓錫城的這些 家居 賣場的經營狀況大不相同。
比如嘉飾茂居家生活廣場,在招商宣傳上,嘉飾茂號稱將打造5萬平方米 家居 軟裝購物廣場,是無錫首座 家居 軟裝主題shoppingmall,而事實上,時至今日在錫滬路占據了黃金位置的嘉飾茂居家廣場人氣依然慘淡。與嘉飾茂相隔一條街的盛飛一品建材館在2011年開業后,也并沒有出現預期的火熱,不少消費者都表示,根本不知道盛飛一品是賣什么的,更別說地址在哪里了。
銷售不旺再遇上賣場飽和, 家居 賣場不邁出轉型的步子將難逃劫數。本質上講,傳統 家居 賣場走的是“商業地產”模式。對于 家居 賣場而言,單純考慮“把場地租出去”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在以 家居 經營為主業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利用現有的數據資源、客流資源,將看似不相干的兩個業態融合起來創造價值,似乎比單純地打折促銷吸引人來買家具聰明得多。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 家居 賣場行業跨界轉型持有不同觀點。錫滬路上一家大型賣場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會考慮引入跨界業態。在他看來,賣場轉型要考慮周邊環境的配套,引入其他業態存在一定風險。
“部分商場為提高收益及客流量,引進不同的業態,看似人流提升,其實已失去 家居 賣場本質。”在他看來,專業的賣場還是要做專業的事,只有專業的賣場才能提供消費者行業領先的高性價比家具。
>>>鏈接
位于錫山的宜家 家居 雖然在地段上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人氣一直非常旺,在周六周日,更是能用人潮洶涌來形容,除了宜家低廉的價格,宜家的餐飲服務、兒童樂園是吸引顧客的一大優勢。
事實上在2002年之前,宜家餐廳的全球營業額就接近了20億美元,作為全球餐飲領秀的麥當勞,直到2005年末,總銷售額才首次超過200億美元。
以餐飲帶動 家居 賣場人氣,并使之成為吸引商場外潛在顧客的手段,一直被視為宜家獨具的創新銷售理念。在宜家大賣場,通常排隊最長的并不是 家居 廳,而是餐廳和瑞典食品屋。據宜家公司統計,宜家餐廳的每日消費人次大約是商場的1.5倍。
早在宜家創立之初,就信奉“餓著肚子促不成好生意”,初期的小茶座逐漸發展成為一進門就可以看到的餐廳。宜家餐廳不僅為宜家貢獻了一定比重的營業額和利潤,更重要的是它增強了宜家作為商業形態的整體吸引力和人氣指數,增加了顧客滯留時間。對商業業態而言,這就是效益。
業內人士分析說,在無錫眾多的 家居 賣場中,除了月星 家居 、第六空間等這些以專售家具軟裝為主的賣場,其余的大部分賣場經營的建材產品,無論從品牌,還是產品陳列,甚至到樓層的分布,都出現不少相似的情況,對于消費者來說,大家更愿意信賴一些知名度較高的老牌 家居 賣場。而其余的 家居 賣場為了吸引人氣,取得業績,也三不五時地會推出促銷,打折,返現等活動,希望能夠利用價格優勢將消費者聚集過來,事實上,這些 家居 賣場由于類型和商品的同質化,要想光靠活動來拉動人氣,是遠遠不能抵擋競爭的,宜家在錫城的熱捧也很好地說明了, 家居 賣場應及早明確定位,盡量避免產品同質化,這樣才能避免危機,取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