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米電視的“拆招”為什么不是高招?
彩電市場似乎就沒有消停過。
上個月,以創維、海信為首的傳統彩電廠商正為誰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爭論不休,這幾天,酷開和樂視又基于互聯網電視生態的課題爭執不下。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小米電視3華麗麗地登場。但這一次,小米CEO雷軍沒有在顯示效果上大做文章,也沒有在內容生態上揮毫潑墨,而是用“分體式”的概念來賺眼球,并將之稱為“次世代”。
那么問題來了,在小米的路線圖里,“次世代”的電視難道就是“分體式”?OMG!
我們不妨來看看不一樣的“次世代”。電視機首先是一個顯示終端,從電視機的演進歷程來看,所謂“代”的演進,從黑白到彩色,從CRT到液晶,都是對顯示效果和顯示技術的升級。目前傳統的彩電企業都在對下一代顯示技術進行研發和嘗試,包括OLED、ULED、量子點技術等,甚至包括改變現有產品形態的激光投影、柔性顯示等,無不為提升顯示效果在努力,而這也將是不變的主旋律,不管是“次世代”還是“次次世代”。如今進入互聯網時代,智能電視成為電視演進的一個新方向,集軟件和硬件于一身的智能電視是當前以及未來電視發展的趨勢,這也可以稱為“次世代”。而“分體式”更多是在產品形態上的改變,即便能算得上未來電視發展的一個方向,恐怕也難以肩負“次世代”的使命。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分體式”電視能否成為未來電視的一個發展方向。小米電視3將主機和顯示屏分離開,其中主機就是小米獨立標配的音響,再將電視主板內置其中,并提供各類接口,故稱做“音響+智能電視主板+小米盒子”的合體。按照雷軍的說法,連上小米電視主機,“電視、顯示器、投影儀,秒變旗艦智能電視”。小米希望通過自己的主機直接“接管”其他產品,使電視屏擴展為一塊顯示屏。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分體式”思路如果真能規?;占?,那么將來各個廠商產品之間的兼容問題怎么解決?產品不兼容,前景就會黯淡很多,小米要想憑借目前的電視銷量“綁架”消費者,還是欠了點。所以說,“分體式”只是一個方式,很難成為方向。此前,BOE、大麥等也推出過此類產品,但至今也沒有大的銷量多少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此外,小米電視的主機和顯示屏當中還要有一根“米線”連接才能使用,這也談不上真正的“分體”。有網友甚至拿出索尼在2008年IFA上推出的BRAIVA ZX1電視來比對,因為這款電視采用BRAVIA 1080無線高清技術,不需要為顯示設備在墻上安裝連線,也能保證圖像質量、傳輸高清信號。
在發布會上,雷軍這樣描述小米電視3:60英寸原裝LG 真4K顯示屏、最薄處11.6mm超薄機身、MStar 6A928旗艦電視處理器、全金屬機身。而這些配置的組合,小米只開出了4999元的售價。表面上看,這個價格的確比同等尺寸和性能的產品便宜不少,可事實上,我們不妨算一筆賬。按照雷軍的說法,“分體式”電視的優勢在于可以獨立升級。因為顯示屏可以10年不換,而電視主板每18個月換代一次。因此電視需要換代升級時,無需更換占到電視70%成本的屏幕,只需要以非常低的成本升級主機。以每臺電視機的更換頻率為6年來看,購買小米電視需要花費4999元,外加額外3次更新小米電視主機的999×3=2997元。以這個總價來看,小米電視的性價比優勢好像也不突出。
所以說,雷軍“拆”電視的這一招真算不上高招,但是面對前幾代小米電視有些捉襟見肘的銷售數據,小米的壓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其一直以來的對標對象樂視剛剛經過“919”樂迷節的創紀錄大賣之后,小米電視必須要刷刷存在感了。相較于此前的BOE、大麥而言,小米在營銷能力上遠遠勝出,這或許能讓“分體式”電視的概念火一把,可前景仍難料。雷軍對此或許也有準備,因此其“分體式”電視也只選取了60英寸一種電視型號,并未鋪開。
不過,小米對“分體式”電視的嘗試并非不可取,這種把電視進行DIY的嘗試可以看做是電視機個性化、定制化的雛形,未來或許可以讓消費者自行選擇,如何來組合自己喜歡的顯示屏、主機、音響等等,而這也是目前長虹等彩電廠商在摸索的轉型之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體式”電視不一定是彩電未來的產品形態,但是DIY的思路卻有可能是未來定制化規?;a的方向。(珞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