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口岸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木材進口海港口岸,也是海運箱載進口木材最大的集散地。2017年,黃島口岸共進口木材14017批、572.1萬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35.5%和37.5%。其中,進口原木6277批、365.4萬立方米,分別增長45.3%和44.1%,板材7740批、206.7萬立方米,分別增長28.5%和27.2%。年木材進口總量、原木進口量及板材進口量均創下歷史新高。
黃島口岸進口木材量明顯增加的同時,進口木材結構明顯優化,主要表現在:一是闊葉木材年進口量增長明顯。黃島口岸是傳統的建筑材進口口岸,進口木材以針葉木材為主,2017年,黃島口岸闊葉木材進口量增長明顯,共進口118.6萬立方米,首次突破百萬方,為歷史最高水平。相比于針葉木材大都直接鋸切為建筑模板,闊葉木材更多被用于家具生產等深加工領域,所帶來的產品附加值相對更高,對口岸進口木材及整個木材產業的長遠發展更為有利。
二是船運散裝木材進口量增長明顯。2017年黃島口岸船運散裝木材進口70艘次,進口量達123萬立方米,與去年相比增長72%,漲幅遠超總木材進口量漲幅。木材作為大宗資源性貨物,進口船運散裝木材較箱載木材物流成本更低,單方木材的平均通關時間更短,有助于擴大進口木材港口的影響力,更好帶動港口全方位發展壯大。
三是木材材種及來源市場更廣泛。目前,世界各主要產材國為保護本國木材產業發展,日益重視提高木材產品的附加值,出口木材政策逐年收緊,采取關稅、配額等措施限制木材尤其是原木出口,更甚者直接禁止某些木材材種出口。2017年,黃島口岸進口木材來自世界74個國家和地區,材種已達103種,稀釋了因產材國出口木材政策收緊可能帶來的風險,有利于黃島口岸木材供應安全。
黃島檢驗檢疫局扎實推進“三最”口岸建設,出臺多項有力措施,保障黃島口岸進口木材持續穩定增長:
一是主動服務,科學引導發揮港口優勢。主動與港務部門實施對接,科學引導港口結合檢驗檢疫政策資源和設施資源做好功能定位,青島前灣港區充分利用保稅倉儲政策、檢疫查驗平臺及檢疫除害場所,重點開展箱載木材進口業務及船運散裝板材保稅業務;董家口港區依據其國家大宗散貨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劃批專門的木材接卸泊位,重點開展船運散裝原木進口業務。目前,黃島口岸已形成青島前灣港區和董家口港區兩大港口“兩翼齊飛”的木材進口大格局。
二是打破思維,扎實推進模式改革。依托e-CIQ主干系統,科學運用合格評定程序進行檢驗檢疫合格評定;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劃分產品來源風險等級;利用“審單直放”模式,對進口板材實施分類管理。針對散裝船運板材實施保稅倉儲政策,采取“入區一次檢驗檢疫,分批核銷出區”模式,通關效率大大提升,企業經營成本大幅降低。
三是技術幫扶,推動臨港木材產業發展。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針對黃島臨港木材產業規模不足、技術層次較低的問題,主動宣貫檢驗檢疫政策及要求,“點對點”精準施策開展技術幫扶。一方面,重點扶持推進董家口木材產業園項目建設。目前,木材產業園項目一期已建成運營,安裝木材初加工設備200套,年木材初加工能力近500萬立方米,吸引了包括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2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港口木材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加,加大了對木材的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全方位扶持木材深加工產業發展,促進木制品出口。通過“一個窗口”建設,進一步簡化行政許可手續,對出境木制品生產企業進行注冊登記考核和分類動態管理,轉變傳統出境木制品檢驗檢疫監管模式,加大服務力度,有效促進木制品出口。2017年,黃島轄區出境竹木草注冊企業已達29家,出口木制品共計141.4萬件,出口貨值達6.53億美元,有力拉動了進口木材的代謝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