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延殘喘”,這個詞用來形容大多數家電領域中的眾多中小品牌再適合不過,尤其是在面臨今年的經濟下行通道中。雖然于外界而言,一些企業被稱為“活著浪費資源”的存在,然而在巨頭品牌不斷集中之下,它們依然在艱難中堅挺于一方水土等待入侵,只是時間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或多或少的市場需求養育著這些家電廠商,硬撐是大多數企業的普遍之路。
在家電領域中,巨頭們幾乎將最優質資源、最優秀經銷商、黃金廣告位等統統吸附,像填不滿的大海一樣,中小企業們如同一個個枝頭尚小、嗷嗷待哺卻沉默的待宰羔羊,沒有用戶基礎或用戶早已流失殆盡、沒有辦法規模上量、沒有元氣參與“自身修為”耗損巨大的價格戰、沒有推廣的經費和必要、利潤基本為負值,缺乏研發能力或金錢,生產車間還是“上個世紀”的模樣,品牌價值可忽略不計,命懸一線。生存艱難,或許是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寫照。
在這個已然成熟的家電市場格局之下,家電龍頭企業幾乎等同于“行業”,擁有絕對話語權,從大企業的“嘴里“剩下的才是中小企業的。除了巨頭之外,其他企業均會時刻發生變故。即便是其他領域的巨頭涉足細分市場,也難以一時撬動細分市場龍頭的杠桿。
業內人士表示,巨頭們的厲害之處在于,它們的身份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地超越了“企業”一詞的存在,成熟到一定地步的企業已經不再是“盈利”這種狹小的概念,而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其他企業無論多么優秀均是“為其打工”。
行業的穩步前進依托于技術成熟的同時,也伴隨著行業內部的競爭,不同規模不同經營方向的同行者之間不可橫向比較,但是卻無法避免競爭關系。不少“茍活于世”的家電企業的護城河就是在被消失或被兼并之前加強自身價值、差異化競爭力,在巨頭的颶風到來之前或有一線跳躍的生機和扭轉颶風方向的可能。
不過,許多中小品牌作為一種“間歇性冬眠”的狀態,一旦市場大好,處于“賦閑在家”的中小品牌便會借助良好勢頭卷土重來,生產線重新運轉,“如魚得水,死灰復燃”,其中不少沒有生產線,而通過以貼牌生產大廠訂單的形式再現江湖,也能賺不少。不過,這種作法并不利于品牌的長遠發展,后期如果品牌再次冰封無法保障后續服務,對消費者而言是具備風險的。實際上一些“跨界”的小品牌屬于伺機而動,如進軍空調業的小米,并不是專職于空調業,雖在空調領域屬于小品牌,但并不會受到巨頭的影響而導致整個企業歇業。但對于已經在一個領域生長了多年的老品牌,如今依然規模不大,但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印象早已老化和遺忘,這樣的品牌也被淪為“中小品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實際上,即便中小企業們長期處于作為“行規制定者”的巨頭陰影之下,“家電巨頭企業們”也依然在不斷地完善自身,雄厚的資本催促他們不斷“買買買”提升自己的產品創新驅動力和品牌聲望,但目前在國內也還沒有一家能夠擺脫“企業”的存在,它們雖領先于行業,卻也時常扮演著破壞市場規律的始作俑者,如挑起價格戰等,大規模低成本制造和快節奏靈活營銷是大多數中國家電龍頭們的熱衷之路。也正因此,規模論英雄使得巨頭們的“巨頭之路“和“中國第一”顯得廉價感十足。在中國家電市場,消費者對于外資品牌的崇拜始終存在。
相比中國的中小家電企業們,中國家電巨頭同樣任務艱巨,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以此鞏固自身的龍頭寶座。在不斷鞏固國內市場的護城河與“壓艙石”的同時,也必須積極地出海不斷占領海外用戶的“第一個下船的中國企業”,不斷地跨界擴張,全球化和多元化布局一個也不落下,方能不落于其他企業之后,以防囿于固有的經營思維牢籠。無論是多大體量多大級別的企業,都不得不時刻警醒和學習,隔行如隔山、跨海如臨豺狼虎豹,它是對自身實力的檢驗和重新塑造,當然也不乏途中夭折的案例。
無論千億、百億、億級或是萬元營收戶的企業,都必須時刻把握時代脈搏才不會掉隊,巨頭的巨輪調轉船頭是艱難而緩慢的,但是中小企業在大風大浪裹襲之下也毫無還手之力,并且長期伴隨著巨大的生存考驗。所謂的始終保持“差異化競爭“多是對小企業而言,即便是面臨“同質化”時,大企業往往也依靠品牌影響力成為贏家,這是商業競爭中的必然,殘酷是常態,無關于道德。
但是對于許多擁有創新能力和鮮活血液的初創企業來說,根據以往案例,其獨特的競爭力往往也更容易被大企業“剽竊”,或以投資的方式成為其“控股股東”。在馬太效應支撐的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理論之下,經過行業不斷洗禮,成王敗寇留下最優勝出者,“百花齊放”的現象可以在一家“經濟體”中存在,但“百家爭鳴”卻只在初期盛放,塵埃始終需要落定,中小企業大多數只是百花叢中的那只“螞蚱”,更多的則零落成泥碾作塵,誰在叢中笑。
業內人士表示,在未來面前,無論是新老巨頭輪番上場,還是大小“螞蚱”叢林探險,大家都是不斷學習的“小學生”,都是產業齒輪上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