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倒數第二天,坐落于河南省新鄉市的新飛電器辦公樓內召開了一場董事會。
最終,董事會還是決定進行“重整”。封存檔案、財務梳理,任命吳之山為首席重整官,此外的大部分管理層都在會議后離開了新鄉。
而次日,新飛電器的中高管理層才收到前一天決策的郵件。這封中英文混合的《通知》稱,“、迫于資金鏈壓力,公司將停止生產活動。”
11月1日,新飛電器廠區內已經空無一人,倉庫和車間均已貼上封條。而新飛的公眾號更新,也止于2017年的立冬。
第一次停產關鍵詞“罷工”
今年11月初的全面停產,在新飛電器的發展歷史上已經是第三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與這次不同的是,2012年新飛停產應當屬罷工。
2012年秋天,上千名身著藍色工裝的新飛員工,將已故新飛電器董事長劉炳銀的照片放大數十倍擺在總部門前,照片四周更是被布置成了靈堂模樣。
幾千名員工封堵住了工廠大門,齊聲高喊“漲工資,要生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十年前穿著新飛廠服去買菜都要比一般人多掏2毛錢。
三十多年前的河南新鄉無線電設備廠是一家小型地方軍工企業,然而產品單一、設備老化等原因造成公司虧損超過70萬元,在當年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據老員工回憶,部分辦公室窮的連圓珠筆都買不起,整個企業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而1983年被任命為河南新鄉無線電設備廠廠長的劉炳銀發現南方地區中,家家戶戶都開始購買電冰箱這種產品。劉炳銀看到了白色家用電器的發展前景,選擇困境求生。
在劉炳銀的帶領下,1984年冰箱項目正式在國家輕工業部立項;1985年從荷蘭飛利浦公司引進了現代化冰箱生茶年;1986年年產能10萬臺的電冰箱產線投產,“新鄉-飛利浦”品牌冰箱正式上市銷售,這也是新飛品牌名的來源。
隨后,新飛冰箱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一位新飛老員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甚至有用戶堵在工廠門口要求買冰箱,最后連劉炳銀為了給員工發福利用的冰箱領取券都買走了。
企業公開資料顯示,1996年以來新飛冰箱連續8年產銷電冰箱突破一百萬臺;1997年新飛品牌價值已高達31.84億;躋身中國質量萬里行頒布的中國最有價值品牌十強之列;1999年,“新飛”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1年,新飛冰箱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為首批國家免檢產品;2002年,新飛冰箱產銷總量躋身行業前二,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18.88%。
1996年,新鄉市人民平均月工資僅二三百元,而新飛電器的員工平均工資已經超過千元。買菜都要多掏錢的新飛員工嘴上罵罵咧咧,心里卻很舒服。
然而此后的十多年,工資再無增長。到了2012年,一線工人的工資仍然處于千元左右。一位工齡超過30年的老員工在當時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十多年前工資遠超妻子,現在卻不如妻子的一般。
這位員工稱,2012年時候每天下班就去街上擺攤,位于新鄉市中心的勞動路上儼然成為新飛員工的“第二上班車間”。
隨著冰箱行業玩家不斷增多,競爭日趨激烈,眾多家電廠商以不斷降價招徠顧客;與此同時,全球原材料卻在上漲,冰箱制造業成本不斷攀高,最終導致家電行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而企業內部,本想拓展海外市場引入的新加坡豐隆集團,卻演變成了引狼入室。
第二次停產關鍵詞“無限期休假”
199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借鑒沿海地區的經驗,制定了“引進外資嫁接和改造國有大中型企業”戰略。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飛集團和新加坡豐隆集團、新加坡豫新電器三方合資,成立了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其中新飛集團占股49%,后兩者分別占股45%和6%。
2005年,新鄉市政府將新飛集團在合資公司新飛電器中所持有的39%國有股權轉讓給新加坡豐隆。此后,被豐隆掌握了90%股份的新風電器,也從國企變成了外資企業。至此,也是新飛下坡路的開始。
新加坡股東增持后,曾經的新飛決策層僅剩決策參與權,資方和管理方沖突開始顯露。先是劉炳銀指定接班人李根被迫去職,由來自豐隆的張東貴全面接管。隨后在2010年12月,張東貴經營不善,被同來自新加坡的高嘉琳接任。不到一年的時間,豐隆董事阮健平則又取代了新飛電器董事長一職。
而每次新飛一把手的換人,都會引發體系中中高層的震蕩。2010年底張東貴卸任后,當時新飛冰箱高級總經理王建華、新飛冰箱銷售總經理羊技術中心總經理梁尚勇、首席運營官兼法人代表丁俊先后在一年內出走。
然而,每屆管理層背后又代表了不同經營策略,張東貴主張國際化改革,改變國企背景的新飛體制僵化、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而隨后的阮健平則通過多次更換企業LOGO和英文名稱,并加大在營銷上的投入,希望改善品牌形象。
管理層動蕩導致了新飛錯失發展良機。一、二線城市冰箱逐漸飽和的新千年期間,海爾、美的等通過高端轉型繼續刺激消費。本來主攻三線以下城市的新飛就處于不利之地。
而2008年以后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國家頒布的家電下鄉政策后,新飛則慢了半拍開始了高端化轉型。優勢的三、四線城市及農村鄉鎮市場也失守了。
中怡康數據研究顯示,2011年,新飛市場份額已由之前的行業第二位,跌出國內品牌前五位。而奧維德數據則顯示,2012年新飛冰箱銷量同比下滑37%,市場份額開始連年下滑,并于2014年跌出前十。

數據來源:奧維云網
企業經營不善,導致員工福利跟不上國家經濟發展,大量人才流失,剩下的員工則發起了了2012年的第一次罷工停產。
雖然這次停產在新鄉市政府的調解下,以新加坡豐隆的妥協作為結束。新飛職工獲得了2012年和2013年兩次漲薪的承諾,豐隆并于2013年重請李根出山執掌總經理一職。
但以上種種舉動卻無法阻止新飛的脫軌,時隔僅半年多后,爆發出第二次停產風波。
2011年5月,新飛電器投資2億人民幣擴充冰箱產能。新飛基于未來五年的市場預測,將冰箱總產能提升至年產1000萬臺以上。而2013年1月31日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的全面結束,成了壓倒新飛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新飛于2013年5月27日起全面停產,停產期間正式工在廠內接受培訓,而全體合同工(臨時工)則回家休假。
一位內部人員則對外界透露,此次“被休假”很突然,“今天早上一上班,就通知所有段長以上管理層開會,10點會議結束后,就向我們下達了公司決定,要求我們臨時工全體上交證件、工具及其他所有和工作有關的東西,回家休假”。
5月29日,新飛電器發布回應稱停產消息不實,但承認了面對家電補貼政策變化將調整戰略,科學部署工作的實施。
而隨后河南商報工廠探訪中卻發現,原本新飛總部的5條產線僅剩2條還在運轉,而維持工廠運營的則多數為正式職工。數量超過企業半數的合同工,則大都“被攆回去了”。庫存過高是壓縮產線、體制縮減的主因。
第三次停產關鍵詞“出售主營業務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飛電器選擇的主動全面停產,并非直接采取破產清算的方式,而是尋找新飛冰箱品牌的新買家。
網絡上流傳出由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河南新飛家電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重整說明中指出,“新飛準備通過進入重整的方式取得法律保護,使公司能夠進入相對安全的經營環境,并可以專注于公司再生的戰略設計。新飛已經啟動了工作小組,將按法院指派監督人以監督重整工作,并將把相關資產轉化為現金。”
然而,新飛卻早已不是多年前的金字招牌,這與其混亂的品牌授權有關。
主營業務發展遇困后,新飛選擇了通過擴展小家電業務來保持利潤。但并非自營,而是選擇了對外租賃品牌,授權貼牌。
盡管2006年開始,新飛集團管理層就提出了“保護新飛商標”,開始搶救性注冊新飛品牌。然而收效甚微,最近一次的品牌烏龍發生在今年三月。
全國小家電展銷會于今年3月5日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辦。然而,在此次報名參展企業名單中,出現了3家名稱不同企業,卻均以代表河南新飛公司身份,攜其各自同類別產品參展。其背后的原因即新飛同時將同一品類的商標使用權,出售給了多個企業。
不僅如此,沒有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貼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小家電產品更是成了質量黑榜常客。

近三年新飛小家電黑榜史近三年新飛小家電黑榜史
兩個原因導致新飛電器的整體價值急速貶值。產業經濟評論家洪仕斌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收購新飛電器,更多的可能是將其作為一個制造基地或者物流中心。
現在連起家的冰箱品牌都要出售,新飛又將如何重組轉型?面對這個問題,新飛負責人也僅用“政府介入調查,不便透露”為理由,匆忙掛斷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