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力度不大違規成本太低
另外一個讓各企業敢于以身犯險的原因則是違規成本低。據介紹,根據相關條例,質量監督抽檢不合格的行政處罰力度實際上并不大,“以家具為例,簡單地說,按照廠家存有或銷售的不合格品數量作為基數來處罰。但家具一般都是定制的,本身庫存就不會太多,而且要找到與抽檢樣品一模一樣的產品也很難。因此,很多時候處罰金額不高。”
家紡行業業內人士也表示,處罰程度確實不足以“震懾”違規企業。在很多產品領域出現檢測不合格,相關部門一般也就要求產品下架,沒收問題產品,就算罰款也不甚多。
曝光缺乏關注度公布渠道鮮有問津
作為行業媒體,京華 家居 會定期關注國家及各地質檢、工商發布的質量監督公告,但在京華時報記者的隨機采訪中發現,普通消費者對此的關注度卻十分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質檢信息曝光對企業起到的督促作用。
市民王女士表示,沒有特殊原因自己從來不會瀏覽工商和質檢部門的網站。“什么品牌不合格的消息一般是通過媒體或朋友圈看到的。”趙女士則十分驚訝于質檢公告是公開資料,“這東西可以隨
便看嗎?我還以為媒體都是從內部渠道得到的呢。”而記者隨機采訪的五位消費者均表示,自己在購買產品前,不會特意瀏覽此類產品的質檢抽查合格情況。“頂多是在論壇或別的地方看看網友對品牌的評價。”
業內揭秘
問題曝光后企業作秀丑態百出
一旦產品抽查不合格并被媒體曝光,部分企業就開始在官網上、微信上給自己辯解。比如我們復檢是合格的、請有關專家鑒定沒問題、抽檢時拿錯產品了。總之就是讓消費者覺得,這個品牌的產品其實沒問題,是質檢部門搞錯了。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請業內人士來揭秘。
企業作秀:在質檢或工商部門公布不合格名單后,企業在官網上發聲明,并公布復檢合格的報告,以正清白。為什么初檢不合格,但復檢又合格了?真是質檢部門出錯了嗎?
揭秘:孫書冬解釋,復檢是相關政府部門在向企業送達抽查結果后的15天之內,企業是有權利申請復議的。復檢機構可以由政府部門指定,也可企業自行選擇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復檢要在原樣或備份樣品上進行。當然要排除由于初檢復檢樣品的差異對檢驗結果造成的兩次檢驗結果的不一致。檢驗結果公布后,由企業自行委托送樣到相關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檢驗并要求出具檢測報告的行為不能稱為復檢,這是企業的委托檢驗行為。因為企業很可能送去的是一個已經整改過的樣品,規避了以前的不合格項目,以獲得合格的檢測報告。
此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質量技術監督局或工商局公布不合格名單之前,企業已經完成了申請復議的程序。也就是,相關部門只有在復檢過后,才會公布最終的抽檢結果。因此,那些在曝光之后馬上公布復檢結果的,初步判斷都是自行送檢。
企業作秀:有兒童家具企業在官網上解釋,抽檢人員在門店取樣時,沒有搞清產品品類,所以自家被抽檢的并不是兒童家具,而是青少年家具,根本不能按照兒童家具的標準來檢測。這個說法說得通嗎?
揭秘:孫書冬介紹,在抽檢時,工作人員會留存詳細的證據。對產品品類、名稱、執行標準等,都會一一取證。而且在抽樣單上,需企業、抽檢單位等多方簽字確認。因此,弄錯產品品類只是“糊弄”外行人的說辭。
消費提示
買到質檢不合格品商家應無理由退換
看到質檢消息,發現自己不幸中招,買到了相關部門公布的不合格產品,怎么辦?記者咨詢得知,只要確定手中的產品品牌、生產日期、批號與相關部門公布的完全吻合(如不能確定可致電公布信息的質檢局或工商部門核實),即可持購物憑證找商家退換。
同時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之前,可搜索所選品牌的質檢違規信息,以了解該品牌的質量把控情況,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上都可以找到各地質檢消息的相關鏈接。消費者還可登錄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信息公眾服務平臺,只要輸入品牌名,便可查詢到該品牌歷年在國家抽檢中的合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