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提升,房屋建筑量也在加大,建筑能耗占了社會總能耗的40%之巨,未來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依然艱巨。開展建筑節能工作乃降低能耗的重中之重,而零能耗建筑由于其獨特優勢,日益得到政府和行業的重視,將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但是,我國零能耗建筑技術發展、推廣、標識認證、政策等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尚處于“修煉”的初級階段,而加快推廣力度與“修煉”內功理應并舉發展。
什么是零能耗建筑?通過運用主動和被動式太陽能(光熱、光伏)、風能、地能、余熱回收、水蓄熱及建筑節能等措施,達到采暖、通風、空調、照明、動力、通訊等設施的零能耗運行的建筑。從研究角度看,零能耗建筑是以建筑物為邊界條件,以年為衡量單位,能量輸入與能量輸出達到平衡。目的就是有效且大幅度地減少建筑能源消耗。
零能耗建筑在世界的發展歐盟提出了2020目標,就是到2020年,歐盟成員國新建建筑要達到零能耗,這是歐盟的基本目標。而美國也提出到2030年,新建建筑要達到零能耗。另外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也有類似的目標。
中國對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徐偉院長提出了零能耗建筑在中國研究的幾個方向,一是編制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不同氣候區的指標體系,二是研究為實現指標,不同地區要采取的技術手段,同時也要開展標識認證,開發評價工具。
在中國零耗能建筑的發展從技術層面來看,第一,準確建筑負荷及能耗的預測,做好零耗能建筑的一個關鍵環節;第二,被動式住宅建筑設計降低負荷,南方因為保溫差,能耗高所以供暖負荷大;第三,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統;第四,實現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設計;第五,零能耗運行策略,提高運行策略,改變傳統集中供熱的模式及控制方式。
一些零能耗建筑在我國的部分城市也有所實踐。
天津:“零能耗綠色建筑”——解放南路起步區社區文體中心全部完工即將投入使用。文體中心采用屋頂太陽能、低溫熱水發電系統、自然排風系統、照明感應系統等多項節能環保技術,讓這個小屋的能源能夠自給自足,真正做到零能耗。
河北省:曾應用于世博會零能耗建筑——德國漢堡館的保溫材料已經正式引入到河北市場。
青島:落戶于中德生態園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又稱被動屋)技術項目正式啟動立項程序,標志著青島市在國內率先示范推廣應用該項技術。被動屋技術起源于德國,通過建筑節能和保溫技術開發,綜合利用建筑物可獲取的所有自然得熱方式(包括太陽、照明、人體、電器散熱等),實現維持室溫20攝氏度以上并保持室內空間高舒適度,幾乎不需要主動采暖或者制冷措施,是一種國際認可的集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適度于一體的節能建筑技術。
哈爾濱:中德在低能耗綠色建筑領域合作的最新項目被動式工廠,近日在哈爾濱開工建設。與傳統建筑不同,該工廠不需要安裝任何暖氣、空調等主動能源進行采暖或制冷,僅靠太陽能、工廠機電設備運轉產生的熱能,甚至是人體散發出的熱量就可以讓廠房的溫度維持在舒適的條件下。
不提倡停滯不前,也更不提倡盲目發展,既要學習先進經驗,也不可盲目照抄,理應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國情、氣候、能源情況、技術能力等制定清晰的可發展的“修煉”路線圖。暖通空調專業作為能源利用的設計師,對于零能耗建筑的推廣應起到更大作用,既為“修煉”,就應該分步驟的進行,正如徐院長所說:“先做指標體系、再做指標下的不同地區的技術手段,‘修煉’的過程是痛苦的,我們要耐得住寂寞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