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地板行業發展30余年以來,一方面,盡管整個行業的發展趨于成熟,行業前進的腳步也愈發穩健。但另一方面,在魚龍混雜的市場環境中,地板行業也可謂是亂象叢生,自去年連續曝光地板質檢不合格的狀況過后,今年地板產品的質量檢測就更成為不少地板企業的“年中大考”。2014年7月,質檢總局、發展改革委,以及公安部等7部門聯合發布《2014-2015年全國建材市場秩序專項政治工作要點》,由此也拉開了今年地板質檢的序幕。
從北到南,一覽地板質檢合格率
隨著地板質檢的來襲,上個月,上海、遼寧和湖南三地首先敲響了地板質檢這場大考的“開考鈴”!首先,八月初上海市質監局公布了上海市實木地板產品質量監督結果,在本次抽查的51批次產中,有7批次的產品抽檢不合格,不合格率達到13.7%;8月中旬,遼寧省質監局也發布了2014年上半年遼寧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檢測情況通報,本次對于木質地板產品100批次進行檢測,合格產品僅27批次,檢測不合格率高達73%;另外,8月下旬,湖南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了2014年第二季度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結果,其中地板建材產品的不合格多達45項,不合格率也達到24%。
從這一系列數據來看,從北到南,全國地板企業在“質檢大考”中所交出的成績基本都不容樂觀。同樣,每次“大考”過后,登上質檢黑榜的企業也將面臨一系列產品、品牌危機,很有可能導致某些品牌從此“一蹶不振”,從市面上消失。那么究竟哪些企業容易“中槍”?
你中槍了嗎?一覽陷入質檢漩渦中地板企業類型
某行業網站于月初推出了《那些年,地板企業躲不過的質檢》新聞專題,深度剖析了數年來深陷質檢泥淖中的企業類型。然而,在今年的質檢風波中,盤點那些深陷質檢門的企業類型,我們卻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此次被曝光的超云、森牌等名氣較低的小雜品牌占比最高,達到61%;同時有了一定名氣的知名品牌卻位居第二,占比達到22.3%;而正處于品牌上升期的品牌占比相對較小,占比僅為16.7%。
盡管地板行業趨于成熟,但每年加入地板行業當中的品牌仍然數不勝數,這些剛成立的小品牌大多仍然采用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在技術、設備落后的情況下,產品質量自然也就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每年的質檢突擊中,這類無規模、無核心技術的小雜品牌則成為“中槍”排頭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有了名氣的知名企業中槍的幾率也不小,這也給那些“大品牌”提了一個醒,在有了名氣、有了市場的情況下,企業發展更應該步步為營,切不可掉以輕心,以免摔得更慘。
地板質檢不合格,究竟是哪里在拖后腿?
眾所周知,地板質檢主要是針對地板含水率、地板甲醛釋放量、地板內結合強度、地板表面耐磨、地板吸水厚度膨脹率等項目進行抽查檢測。在今年的一系列質檢事件中,遼寧省質檢結果顯示,地板表面耐磨成為地板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但在湖南的質檢中,甲醛釋放量則成為“拖后腿”的“主力”。從上圖的統計中也可以看出,甲醛釋放量已經成為制約全國地板產品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一系列不合格因素中,甲醛釋放量占比高達54.6%。另外,地板表面耐磨占比達到20%,而地板內結合強度、含水率、吸水厚度膨脹率和其它則分別占比10.1%、8.2%、6% 、1.1%。
在環保健康生活日漸成為消費者所追求主題的當下,地板甲醛釋放量也成為困擾消費者的主要因素。在這一消費形勢下,地板企業務必要加大自己的核心技術研發,誰能將甲醛釋放量降到最低,最就能在第一時間搶占“黃金市場”。另外,據記者了解,年底有望出臺新的甲醛釋放量標準,這也將為地板企業帶來更高的生產要求。
質檢年年會有,地板企業不僅要練好自己的基本功,還要及時跟上行業的發展步伐,嚴于律己,才能在每年的“質檢大考”中拿到一個理想的分數,也給自己、給消費者交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