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以來,華北大地甫入秋冬,霧霾天即成了家常便飯,偶爾一個藍天乍現,各路社交網絡平臺上就捷報頻傳似得大曬圖片。北京、天津、河北的廣大民眾,也因此很快通過切身感受而普及了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名詞——PM2.5。
令人憋氣的糟糕空氣,不僅使正在加速奔向現代化生活的普羅大眾幸福感降低,還引發了相互的地域攻擊。北京的人們抱怨河北的重工業,雖然已有專家指出其實河北高排放企業密布既是行政壓力下的不合理產物,其產品也主要是供應北京市場的;河北人感到委屈,在指出北京城多達500萬輛的機動車本身就是重污染之源的同時,卻難以回避媒體不時發布來自權威部門給出的全國十大污染城市,河北占了一半的數據的尷尬。
在2012年才正式宣布的京津冀一體化,就這樣在重重霧霾的陰影下起航。正如同說北京、天津的污染是河北的污染,反過來說河北的污染也是北京、天津的污染亦同樣正確。藍天一片,不僅是北京、天津的需求,也是河北的愿望。籠罩京津冀的污染需要三地同時、同地、同步的治理。也因此,京津冀一體化的正式提出,在國家政策層面為三地齊心協力進行環境保護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一體化之環保先行,環保一體化政策作為破局的優先考慮之一,也就顯得順理成章,并自然而然。
深入理解京津冀一體化的環保一體化,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有關部門在政策制定時的一個重要考量維度,即京津冀一體化所帶來的三地的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發展。按照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簡潔定義,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中,環境要素,即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是其三要素(另兩個要素分別為經濟要素與社會要素)中排名第一的要素。盡管這個要素不能簡單等同于生態化或環保,但環境保護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京津冀一體化提出環保先行,既是現實情況的要求,也暗合國家近年來多次強調的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宏大主張。
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在京津冀一體化環保模塊中似乎處于被指責地位的河北,并非只有重工業和高排放產業,以隆基泰和集團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以及自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早已在環境友好,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
早在2008年,隆基泰和即提出了“光動世界,光耀未來”的理念,在河北省率先進軍光伏發電新能源領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隆基泰和加大其在旅游產業、產業新城等方面的投入,逐漸形成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業鏈,時至今日,與京津冀一體化之環保一體化形成共振,未來光明可期。
隆基泰和的日不落產業 – 旅游業
作為無污染、低碳循環經濟的代表性產業,旅游業自然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首選之一。隆基泰和近年來先后開發成功白洋淀美蘆莊園、承德歡樂江山等項目,而即將推出的北戴河云山墅項目更是扛鼎力作,隆基泰和正成為華北旅游產業新興力量。
隆基泰和的新能源 – 可再生環保資源
自2008年進軍新能源領域以來,隆基泰和已成為中國領先的一體化光伏產品制造商以及垂直一體化太陽能組件生產基地。目前,隆基泰和謀劃在新能源領域進行產業鏈延伸,并同時進行智能電網、生物質能的研究和發展。
隆基泰和的產業新城 – 環保宜居城鎮化典范
產業新城在中國新城開發模式上優勢明顯,采用“產業園+居住地+消費”的三合一模式,注重低碳產業的聚集,追求有就業的城鎮化,實現城市和產業的長遠和諧發展。隆基泰和在產業新城模式上有著多年探索和實踐,先后成功開發了白溝新城、高碑店新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