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定制 家居 巨頭索菲亞 家居 宣布與法國SALM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合資共同建立公司,將SALM旗下法國第一櫥柜品牌SCHMIDT司米櫥柜引進到中國,這一舉動引起了行業內外極大的關注。隨后,司米櫥柜總經理劉澤勤先生在其品牌發布會上,就雙方合作的商業模式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一個中外合資企業的建立,為什么會引發業界內外如此巨大的關注?因為本次索菲亞 家居 與SALM集團的強強聯手,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它將完全顛覆了過往人們對于中外合資的認知。
新合作模式的主題是“逆襲”
據悉,雙方本次合作,共同出資成立的司米廚柜有限公司,索菲亞 家居 持有該司51%的股份,而SALM集團持有49%股份,雖然股權結構上兩者旗鼓相當,但司米廚柜有限公司是完全獨立運作。股權上的微弱領先,不足以轟動業界,真正讓業界轟動的是,通過本次的合作,索菲亞將得到SCHMIDT司米的核心技術。
由雙方共同投資,在中國建立的新生產基地,僅第一期投入近4億元,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櫥柜生產基地。更重要的是,這生產基地并不是簡單的引進國外生產設備,而是將SCHMIDT司米櫥柜的技術團隊及垂直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克隆”過來,包括廠長、設計師團隊、技術團隊等,都將全部沿用法方SCHMIDT司米櫥柜的團隊,再輔以更為熟悉中國市場的中方團隊;同時也將引進SCHMIDT司米櫥柜現有的垂直一體化信息系統——得益于這套系統,SCHMIDT司米櫥柜去年僅1600名員工就實現了4億歐元的產能,而中國國內同行業的TOP1品牌,7000名員工卻僅創造出25億人民幣的產能。

高自動化的生產線
核心技術,將是中外合資新模式關鍵
十年前或更早的中外合資,外企帶來的首先是資本,其次才是管理、生產、服務流程等,但核心的技術仍然牢牢掌握在外企的手中,中國企業只能借助外來資本迅速擴張,拉開自己勞動密集型經營的大幕,雙方地位并不對等。
以蘋果公司為例,因掌握著核心技術,其將處于價值鏈條最末端的生產制造業務轉移到勞動力低廉的中國。據了解,作為主要的iPhone組裝地,中國僅能獲得利潤的1.8%,而蘋果公司占去了利潤的58.5%。
反觀SCHMIDT司米櫥柜,“克隆”的做法雖然在前期投入會非常大,但核心技術及其它的生產優勢卻能完全掌握在手中,這才是真正能改變行業現狀與未來的關鍵所在。
情投意合,才能舉案齊眉
與此同時,我們也留意到,索菲亞 家居 與SALM集團的合作,是建立在兩個企業背景和定位相近的基礎上。企業的屬性,包括企業的運作模式,相近性需非常強,這是前提。其次,如此深度的合作,兩家企業的文化也需非常相近,包括企業領導人的思維模式,兩家企業的思維模式也需高度一致,反之,則可能會出現合作上面的分歧。真正的國際化合作并非引進一個國外的品牌,貼上國際品牌標簽這么簡單。唯有建立在雙方互補、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中外合資合作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索菲亞 家居 與SALM集團的合作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索菲亞 家居 與SALM集團的合作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新型的中外合作商業模式,是新時期中外合資的新趨勢下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企業的日漸壯大,未來的合資合作一定是雙方對等互利共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