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時,我們也在期許“智能 家居 ”能夠改變我們的居住生活。智能 家居 的概念已經在國內炒作十多年,盡管行業從業者一直熱情高漲,多家企業巨頭紛紛進軍,但市場反應冷淡,消費者大都也秉持著一貫的“觀望”態度,買單者少少。
提高生活質量是每個人的畢生追求,智能化產品似乎應為大眾所追求,但為什么至今仍火不起來呢?對此,達聞通用研究咨詢集團旗下——“家生活”研究中心負責人彭依峰分析認為:技術水平和產品穩定性并不是首要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國智能 家居 產品仍更多停留在概念階段,缺乏對消費者實際需求的研究,太不接地氣。
現在智能 家居 產品功能越出越多,從最早的燈光窗簾控制、暖通空調控制等家庭自動化控制概念,延展至現在家庭安防、娛樂、集中/遠程控制等功能,看上去越來越美;但是,這些真的是消費者想要的智能 家居 嗎?
飛利浦曾經推出一款LED燈泡的產品Philipshue,具備LED調光、WiFi無線控制、智能化場景以及APP應用等集于一身,甚至宣稱可以轉換1600萬種顏色。真厲害!但這些功能,是用戶需要的嗎?到底有沒有必要?用戶心中智能燈真正的需求,就是希望回到家,打開門,客廳的燈就亮了,在不需要的時候它們很智能的自動關了。到底實際用戶需求的產品形式是什么樣的都沒搞懂,就瞎創意。過于追求產品功能的花哨,搞出來之后,還不是得死。
除了功能華而不實之外,閉門造車式研發,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同樣是一個突出問題。
以使用手機關燈產品為例,當加班到深夜,困得睜不開眼睛時,首先想到的是關燈睡覺,而此時需要先找到手機,再解鎖,之后找到并打開操作程序將燈關掉,這個過程最快也要十幾秒,而直接用手關燈只需要一秒鐘。這種產品就是典型不從用戶思維考慮。操作完這一系列動作后,用戶可能已經完全沒有了睡意,這個應用是否夠酷夠炫,顯然不是他們關注的首要因素。
仔細審視國內智能 家居 行業就會發現,一味強調產品功能的宣傳鋪天蓋地,而實際應用中,很多功能對用戶根本沒有吸引力。相比之下,國外的智能 家居 巨頭,卻很少鼓吹概念,而是踏踏實實的完善產品,宣傳上也更為真實一些。
美國Nest Labs 推出過智能溫控器產品,加入了更多傳感器,能夠學習人們的使用習慣,自動設定溫度讓室溫保持在人們感到最舒適的狀態。當房間里沒有人的時候,它也能調節室溫來節能。而且產品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人們只需要將其安裝好,接下來他們就會做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費心就能享受到他們的服務。雖然價格比普通溫控器貴7倍,但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成為亞馬遜最受歡迎的溫控器產品。
受市場歡迎的智能 家居 一定是功能簡單、美觀實用、易于配置的產品。產品要基于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創新。如何發覺消費者需求?我們可以從快消品行業中去嘗試借鑒。
寶潔作為快消品行業的巨頭,很多決策都是基于消費者研究做出來的。寶潔在作出任何產品決策之前,都會進行系統化的消費者調查,這讓寶潔非常清晰的知道消費者的趨向、心理和偏好,用巨大的消費者數據幫助寶潔作出決定。比如,消費者調查顯示,用戶最希望洗衣粉洗出來的衣服要透亮,調查部門就要把“透亮”這個訴求轉換為技術語言,并通過配方研發來獲得有透亮效果的產品,絕不是拍著腦袋開發出128種混合香型的洗衣粉產品。
另一個例子是藍月亮。最近,藍月亮推出了針對不同用途開發的洗衣液產品——手洗、機洗、旅行、寶寶專用洗衣液,想法也是從消費者調查中獲取得來。而這種讓用戶少想易用的指導思路,不也正是智能 家居 產品所需要的嗎?
作為一個要賣東西給消費者的公司,我們要將洞察消費者當作每天都應該去做的事情。關注消費者需要,挖掘痛點,設計用戶需要的智能化產品,這樣才能獲得用戶認可,從而在市場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