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具企業成本控制各出奇招
前沿
“天價床墊”、“豪華實木”……動輒五位數的價格,很容易讓人覺得家具行業的利潤很高。消費者忍痛買了價格很貴的家具,是不是錢都跑進去廠家口袋里了呢?近日,有媒體報道,家具企業毛利率降低至僅有一成。而據了解,目前,國內家具企業正對成本控制下重手,可謂各出奇招。
市場價比出廠價高出4倍
大部分家具,從廠家到消費者,總會經歷“廠家—經銷商—賣場—消費者”的環節,而這個過程就伴隨著家具價格不斷上漲。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一套真皮沙發,標價多在15000元左右;大品牌的實木大床,標價也都過萬。而業內人士透露,兩者的出廠價大部分均不超過4000元。
家具產品標價與出廠成本價相差4倍,這是否代表著家具行業的暴利?事實上,不少家具標價格很高,但經過促銷、團購等名頭的打折后,最終成交價卻往往只有標價的一半甚至更低。“家具行業暴利時代早就結束了,消費者也比十年前更加理性和聰明,買一套沙發至少會比較3至5家品牌,同檔次品牌之間的價格戰使得產品的最終銷售額大幅縮水”,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廠家也意識到銷售流程環節帶來的漲價問題,“廠家直銷”、“工廠讓利”等方式,就被不少企業采用,通過將消費者直接拉到工廠倉庫看貨,給出一個更令人心動的“實惠價”。
近日,據媒體報道,大約10年前,佛山地區的家具行業有過相對高額利潤的輝煌時期,但2011年以來,“家具行業的高利潤已成歷史”,目前行業的凈利潤率在10%~20%左右,一套5萬元的家具,實際毛利只有5000元左右。
成本控制越來越受重視
在制造業,原材料在產品的總成本中要占到50%至70%,所以原材料的進價、數量、品質關乎一個產品成本的輕重;生產環節的控制與管理是產品成本實際形成的環節,90%的成本在此發生。在家具行業毛利率降低的態勢下,成本控制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僅從原料和生產環節來控制家具成本是遠遠不夠的”,從事家具制造業多年的趙先生目前在佛山經營自己的工廠,他認為,一般情況下,產品成本的70%至80%在設計階段已經確定,而現在大部分家具企業都缺乏對這一階段的成本控制意識。“片面追求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制,控制手段大多依靠減少原材料的消耗,是非常單一的”,他透露,甚至有些廠家為了這種“成本控制”反而走向“偷工減料”的極端,實際上是“拿自己的品質開玩笑”。
在市場不景氣時期,不少家具企業應對的通常做法是首先降低員工薪金水平或裁員,以此方法降低家具企業內部成本;其次加強與上游供應商、下游分銷商的談判,向家具企業外部轉移成本。上述做法解決燃眉之急十分有效。但是,專家認為,單純性的成本轉嫁是非常不可取的。將成本的壓力轉嫁給供應商、分銷商,最終還是無法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甚至會減少從最初原材料到最終消費品的增值額。尤其是在供產銷聯系日益緊密的環境中,若過多依賴成本轉移,會極大地傷害家具企業與供應商、經銷商的和諧關系,使家具企業失去合作良好的伙伴,會影響家具企業以后戰略目標。
傳統營銷模式亟待改進
廣東省家具協會秘書長張承志曾指出,單純從生產成本的角度來說,家具并不貴,但租金等各種成本占比很高,因而使價格背離價值。這一現象反映了傳統家具營銷模式的極大弊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值得中國家具行業深刻反思。
尚普咨詢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全球資源緊缺,原料價格大幅增長,作為資源性產品的家具成本價必然提高。但整個家具市場消化力的漲幅敵不過原材料價格的增長速度,銷售面臨困境。尚普咨詢在《2011-2016年中國家具行業分析深度研究報告》中提到:整個家具市場消化力的漲幅敵不過原材料價格的增長速度,市場銷售業績慘淡。而品牌整合,資本運營,企業聯盟更趨活躍將是今年家具行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各個品牌已經進入了品牌內涵的建設階段。相關企業之間達成也應合作共存,創新營銷模式,達到互補共贏。
業內人士指出,家具微利將讓家具行業面臨一場巨大的考驗,生存下來的家具企業,必須依靠完善內部管理,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重新獲得發展的機會;面臨電商的沖擊,家具行業的傳統經銷商+賣場的營銷模式也必須進行改進,體驗式消費逐漸熱門也指出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