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當代十大建筑評選活動已經結束,針對此次評選記者對評委會成員、高和資本董事長、商業地產專家蘇鑫,就中國當代建筑文化和對中國未來建筑的期許進行了采訪。
蘇鑫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當代建筑體系的發展模式,并說明只要符合當時社會文化背景就能成為好的建筑。在他看來,當社會以GDP為核心的時候,最形象最高的建筑體系,在社會上性價比將達到最大化,也是最有沖擊力的。
現代建筑是舶來的藝術.“城市山水”是對未來的探索
記者:作為活動評委之一,您是怎樣看“中國當代十大建筑評選”活動的?
蘇: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家開始關注建筑,并認識到建筑的藝術,我覺得這個具有很現實的意義。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部分城市只有很少的商業建筑存在,并且這些市場對商業建筑的需求也較小。以往對建筑評選的需求更多表現在建筑行業內,而這一次相對廣泛一些。
記者:這次評選建筑中,有很多當今國內外著名設計大師的作品,但就從目前選票的狀況來看,得票最多的反而是未建成的兩個建筑,分別是以城市山水為主題的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和中國尊,那您覺得中央公園廣場、中國尊選票高的原因是什么?您是怎樣看待當今中外間文化沖撞的?
蘇:那我就來談一談對當代建筑和未來建筑的形勢的認知。當然,我代表的只是普通民眾的角度。以改革初期北京的房地產為例,當時,這些公共建筑多為港商投資的寫字樓、酒店,像西方的玻璃殼子一樣,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拿來主義。此后不久,民眾開始反思在當時的建筑中應該融入一些民族特色,可是又過于強調剛性的需求,所以,出現了很多帶“帽子”的建筑,比如長安街上十幾個烏紗帽式的建筑。
現代建筑本身就是個舶來品,而當外國的火柴盒子式建筑和中國的傳統建筑結合時,風格上就會顯得不倫不類。我認為,當時的建筑還需要更多現代的元素。之后,在追求以GDP為核心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了以奧運場館鳥巢這樣怪誕的建筑群體——有些非常漂亮,有些不被世人所接受。
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和中國尊這兩座極其具有中國文化的建筑,既符合中國當代建筑發展邏輯,也符合中國當代社會背景。
我認為中國建筑發展有一個核心話題:到底是融入當地文化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還是和簡單的文化符號疊加即可?我認為,能與中國文化相融合才能創造出最好的中國建筑。比如,把代表中國文化的“城市山水”融入當代商業建筑體中。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可以坐在辦公室里感受與自然的融合,也能減少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在我看來,融入自然就是中國文化最本質的內涵。將中國文化和自然景觀融入舶來的高樓大廈,意味著中國元素可以通過現代的建筑手法來實現,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以及對未來中國建筑發展的探索。
“在當代最高、最形象的建筑體性價比將達最大化”
記者:當今中國人均收入不及美國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但中國超高樓建筑卻是美國的四倍。您能說說對超高樓現象的看法么?
蘇: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摩天樓的建造隨之帶來的可能是經濟危機,這是邊緣經濟學統計的一個概率。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呈現出明顯的貧富差距,這也是社會物質化的體現。就比如說史玉柱在珠海的巨人摩天大樓就是這樣“死掉”的。當代的摩天大樓現象是和中國的社會背景及政府推動有極大的關系。尤其是在最近幾年,很多地方政府是以GDP為考核對象,就難免會導致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非常多。我認為最形象最高的建筑體,在社會上性價比將達到最大化,也是最有沖擊力的了。
記者:從目前票選數量來看,中國尊和駿豪.中央公園廣場這種“未來派”建筑是不是將會成為一種中國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那您對中國未來建筑有什么樣的期許?
蘇:未來派我不太懂。我不知道什么叫“未來派”。
但是好的建筑一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度。我覺得符合時代背景的建筑更容易與時代融合。總體來說建筑就要符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說清代有清代的風格,明代有明代的風格,這才是傳承文化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