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理還亂。”這一古詞名句,也是消費者在裝修遇到糾紛時大多數人的心情寫照。由于行業的特性和裝修的復雜性, 家居 消費投訴成為近年來的消費熱點,時不時維權事件的曝光,一次次觸動著消費者的神經,讓消費者們疑惑,企業的誠信與責任都到哪兒去了?
自本報《大河 家居 》發起 家居 3·15消費維權行動后,不少消費者打來電話“訴苦”,有關于質量問題的,有遭遇維權難的、有反映售后服務的……
誠信“丟”了:耐用消費品,后期服務沒影了!
鄭州市民顏先生向本報反映,自己購買的實木書桌自開裂后,找不著廠家為其維修,成了一個“廢品”。
顏先生稱,2012年,他在鄭州經五路中原古玩城內購買了“朱氏木雕”的實木書桌,花了6000多元。可是沒幾個月桌子伸縮縫開始開裂,他就給當時的朱老板打電話,雖然修了一次,但越修越糟糕。
“當時,他用錘子砸了砸,兩邊縫小了,但桌子中間卻出現一個大裂縫,開了一個大口子。”顏先生說,當時,朱老板承諾不行了就換一個新的。可是,他等了很長時間也沒人和他聯系。他就去找朱老板,但其不是推說沒時間,就是說修理的師傅太忙,一直拖。
就這樣,拖來拖去沒了下文。之后,他一個月去店里兩三次,但一直沒結果,再后來,去店鋪時已人去
樓空。70多歲的顏先生表示很無奈,他已經無力跑來跑去了,現在是找人找不到,打電話也沒人接。
前兩天,記者與朱老板取得聯系。他對此也稱沒辦法,自己早已不做家具了,并已經轉行,和廠里也沒有了聯系。所以,也無法幫顏先生再修復桌子,建議顏老先生“不行就找個其他工人花錢修修算了”。
“買時承諾終身保修,可是不僅享受不到后期服務,連人都找不到了。”看著家里的桌子依然張著“大嘴”,顏先生就生氣。今年的3·15的主題是“新消法、新權益、新責任”,顏先生希望新消法能給他帶來新的解決辦法,并希望經營者賺錢時也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切實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信任“丟”了:裝修未完成,相互理解去哪了?
在清華憶江南居住的劉先生稱,2012年7月,他與鄭州某裝飾公司簽訂了裝修合同,但工程至今未完工。究其原因,原來是雙方不小心把信任“丟”了。
劉先生對記者說,他家的房子面積為100平方米,當時與裝飾公司簽訂合同不到8萬元,而且按合同先后支付了6萬多元。但最后,潔具、熱水器都沒裝,而且墻面還掉墻灰兒。一年多了,仍然未完工。交涉多次,雙方也沒有達成協議。
記者與裝飾公司的相關負責人王先生取得聯系,其稱,并不是他們故意拖延工期,是因為劉先生沒有按合同把尾款結清,才造成裝修未完工的狀態。尾款不補齊,公司就沒辦法去購買東西給劉先生安裝潔具等。因為這個原因,雙方都沒有讓步,一直拖到現在,加上劉先生要求公司賠償1年多的租金,“這肯定是不可能的,延期也不是公司一方造成的。”王先生稱,這樣算下來,公司不但沒掙錢還賠錢,事情一直未解決,只能繼續“談判”。
在裝修行業中,裝飾公司也有無奈。王先生說,許多業主在裝修完總要挑毛病,不想給尾款。他認為,出現各種“矛盾”,不排除有些裝修公司漫天要價、加價,但也不排除有些客戶故意“刁難”。其實,主要還是雙方的信任出現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