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對北塘歷史文化的敬畏與景仰,2014年10月2日,我和幾位鐘愛古鎮文化的朋友從北京市區出發一路向東,去拜謁心念已久的北塘古鎮。國慶節車行還算順暢,行車一個多小時就遠遠看見巍然的炮臺,再過幾分鐘就到了眼前,反而看不到頭頂的炮臺了。


下車步行,腳下一塊塊青石板似乎在告訴我們,幾百年來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世事變遷,有多少人在這里來來往往,如今都已成匆匆過客,無法再見到這古鎮的生機煥發。
此前聽說古鎮,本以為是幾條古老的小街,到達古鎮卻一改先前的印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綿延的城墻,接著是不遠處巋然不動的城樓,意氣風發地守護著這塊凝固時光的土地。
我們一行人最先步入的是一座古香古色卻又頗具特色的建筑群落,門匾上書“觀瀾書院”,此名早有耳聞,身邊深諳歷史的朋友更是娓娓道來。
相傳明清以來,北塘興建私塾,陳鴻翊、高庚恩都率先設立私塾,而倓虛法師和法本和尚曾在北塘就讀,最為世人熟知的黎元洪更是經北塘啟蒙考入的北洋水師學堂,據記載,北塘地界先后出了128位進士。
觀瀾書院,仍設三進院,一層一層穿越,如臨其境,像是越來越接近那段文風日盛的歷史,感嘆其“謹庠序之教”的古訓。
走出觀瀾書院向西行,穿過一條木質的棧道,名為“沽酒巷“,酒巷東側臨河,棧道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好似歲月的呢喃絮語。沽酒巷早已不賣陳酒,幾家酒吧沿河而設,金發碧眼游客來往仿佛置身異國。

再往前行古風愈見濃郁,像來到了古文化街,兩側明清式建筑以此為軸線向東、西展開,耳畔也隨之而起爽朗的叫賣聲。聽同行的朋友介紹,這條街是鳳凰街,是按照歷史上的同名街道在原址上重建的,并依記載的水道規劃了相應的水系。如今的鳳凰街聚集了老漁家和金盈門海鮮、老城一鍋羊蝎子、晉湘坊等多種特色美食餐廳,此外還有同福客棧、茶樓、古鎮劇院、工藝品商店等商家,想必當年也是一派如此車水馬龍、歌舞升平的繁華景象。

鳳凰街和沽酒巷之間,據說叫核心商業區的地方。這里星羅棋布著各種小店鋪,街巷也變得狹窄起來。小街、小巷,在更有人情味的尺度中,不帶雜質的散播著一種獨特的時尚。信步閑游在這慵懶又有點喧嘩的街道,邁進街角一間咖啡店,淺淺品嘗一杯香醇的咖啡,耳邊傳來卡薩布蘭卡美妙的歌聲,時間仿佛停止一般,人沉醉在裊裊香氣中,融化于古鎮的風情里。

再向西行,一排中式別墅令人眼前一亮,融合了明清風韻與西方美學的建筑威嚴而立,一道道院門像是暗示著一段輝煌的過去,前庭后院關不住盛放的花草。典雅別致,氣派的門頭、幽雅的天井,寬敞的院落、古樸的窗欞,青磚灰瓦、飛檐格柵,一一透露出北塘固有的文墨氣息。聽聞這是可供購置的房產,心想一定價格斐然,卻也不禁遐想,居住于此定有一番鬧中取靜、重歸故里的生趣啊。

最后壓軸的景點要從一段歷史說起:北塘自古就是戰略要地,明嘉靖年間,開始修筑炮臺,并有重兵進駐把守。2座炮臺東西對峙,默默守望,稱為“北塘雙壘”。清初百年間,因無戰事,北塘炮臺成為了登臨攬勝、憑壘觀潮的好去處。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炮臺被重新啟用。但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北塘陷落,英法聯軍由此直入北京火燒圓明園。1900年后庚子之役,北塘炮臺被強制拆除……這是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段時光中炮臺幾經興衰,中華民族在炮火中從屈辱走向崛起,但是就像這仿佛直入晴空的臺階一般,歷史是前行的,輝煌與榮光總在前方。


站在炮臺頂端,不禁思緒萬千,時光不與秋千老,只因歲月似綿長。與古鎮的見面,與故事的相逢,都似一場早有伏筆的巨著,每次遇見都是久別重逢,而這片土地的故事與傳說延續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今天……一天的旅行結束了,感覺意猶未盡,聽當地人講古鎮周邊的旅游景點還有很多,航母主題公園,方特歡樂世界、歡樂水魔方、極地海洋館、東疆港沙灘、大沽口炮臺、七里海濕地……,再見,美麗的古鎮,美麗的濱海,我下次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