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屋子裝修的人總少不了多去幾次家具城添置新裝備,居民李女士近日在某家具城購置新家具的過程中遇到一種獨特的售賣方式。

“家具城說現在可以‘以舊換新’,就是購買新家具的同時還可以回收我家里的舊家具幫忙處理掉。然后按照新家具成交額給我一定比例的補貼。”李女士覺得這種方式既能清理家中舊物又能劃算地買到新家具,當即決定參與這種活動。一件6000元的新沙發,補貼比例5%,最終李女士以5700元的價格購得。
李女士的友人來新屋子做客時談到半年前在同一家具城和她買了同樣款式的沙發,當時沙發的標價僅為5500元,還打9折。李女士心里不舒服,對記者說:“想不通本來以為‘以舊換新’活動讓自己得到了實惠,怎么好像被價格欺詐了的感覺。”
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近一年來興起的家具“以舊換新”的形式是從模仿家電行業而來,家電業以舊換新早已不是什么新聞,而以國家政策牽頭的家具“以舊換新”卻遲遲沒有推行,盡管很多商家陸陸續續開展了家具“以舊換新”活動,但實質上卻有大多消費者被活動中的不明碼標價的商家行為忽悠。
1.個別企業“以舊換新”還收了舊家具處理費
“消費者不可能對每件產品的價格記憶得那么準確,況且也不可能天天跑去家具城。”省家具協會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對于九折到八折的直觀,卻容易讓某些廠商在利潤上鉆空子,這種誘因讓買家具的人看似賺到便宜,實則吃了虧。
一件原價5000元的床,九折出售(實際成交為4500元);有些不負責任的廠家在活動當日把價格標簽改成6000元,八五折出售——消費者軟磨硬泡砍到八折,最后4800元成交!很有可能砍了半天價,結果卻有可能花了比平日更多的價錢。有些企業也借著“以舊換新”的模式掩蓋價格欺詐,升高家具的價格抵過舊家具折合的價格,甚至還包含著舊家具的處理價格,比如說本來4000元的家具,“以舊換新”它賣5500元,舊家具折合1000元,其實它還收取了500元的家具處理費用。因為每個企業的家具都是個性突出,普通人對其價格是沒法比較的。
“其實家具以舊換新的形式還是值得推廣的,做得好既能解決老百姓處理舊家具的實際問題,又能帶來商業收益,關鍵家具城是不是明碼標價。”該協會人員向記者介紹道,今年伊始,上海月星家具就率先啟動家具“以舊換新”:活動期間消費者可在選購家具時要求商場進行上門評估后再領取新家具的補貼。廣州的百世家具最近打出抵制“羊毛出在羊身上”,明碼標價“以舊換新”的活動,并預備把回收的舊家具捐贈給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這些都是行業內做得好的案例。
紅星美凱龍早在去年初就已經率先探索家具“以舊換新”的模式。2011年3月起,紅星美凱龍通過發起“非換不可·億元家具升級”行動,投入1億元資金,在北京、上海、重慶三地通過給予舊家具補貼的形式,幫助消費者置換新家具,進行家具環境升級。居然之家也于去年9月開始在北京試點以舊換新活動。凡購買新家具的消費者均可將舊家具交給該賣場回收處理,無論舊家具原價多少、新舊程度如何,都將按新家具成交額的5%折價抵扣,并設置上限。北京市商委也在2012年北京市商務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北京將試點開展家具“以舊換新”,相關具體實施措施尚在研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