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專題首頁
從小打小鬧到連鎖經營,我們的 家居 行業發展成熟,從崇尚實用到追求品質,我們的 家居 生活蒸蒸日上。
一家人排一宿隊只為購買一臺大衣柜,這種現象在計劃經濟時代十分常見。那時候,買家具要打報告、憑票、憑借結婚證明。各種手續齊備后,直奔前門、西單屈指可數的幾個家具店,再不吃不喝地排上幾個小時隊,這樣才能買到夢寐以求的一件家具廠生產的家具。那時候的家也沒有任何裝飾,四白落地,簡單、樸素而不失溫馨。晚飯時,一家人圍坐在小小的八仙桌前吃飯,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家具票已成為了歷史,人們不再為一票難求而愁容滿面。東四的人民市場開始賣家具,其他的百貨商店也陸續開辟了家具區。雖然營業面積不大,但這已然為今后 家居 賣場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時,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品牌,誰家要是能有天壇牌的家具,就會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與此同時,外來事物涌入中國,家庭裝修也開始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但是普通百姓也只不過是在入住前將家里的墻面、地面用石灰或油漆粉刷一下而已。有關領導曾在相關會議上提到:“裝飾行業在國外很活躍,為什么在中國發展不起來?”那是由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住房條件有限,普通百姓考慮的是生存、生活的問題,很難產生家庭裝修的意識。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80年代末,住房條件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使裝修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市場上也出現了地毯、地磚、石膏板等建材產品,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開始嘗試進行家庭裝修。
90年代,家庭裝修開始走入千家萬戶, 家裝 行業也有了雛形。蹲在馬路邊舉著“吊頂”、“刮膩子”等小牌子的 家裝 散工被人們戲稱為“馬路游擊隊”,雖然現在人們對他們的專業性和裝修質量表示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曾經將我們的 家裝 點的更美。1996年,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成立家庭裝飾委員會,一些 家裝 市場紛紛開業,這也標志著我國的 家裝 行業開始萌芽。那時候的裝修風格千篇一律,很少具有設計感,更傾向于豪華化,復雜的吊頂、羅馬柱、繁雜的壁紙,人們把自己的 家裝 飾得像富麗堂皇的酒店。從中也不難看出,人們希望通過各種家具、建材產品的裝飾,將自己奮斗的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此時,家具賣場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90年代末,“洋超市”進入中國,更是給我國 家居 賣場的經營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
進入21世紀,“馬路游擊隊”逐漸被消費者淘汰,具有專業素質的 家裝 公司成為了人們裝修的首選。人們開始覺得炫耀式的豪華裝修有些可笑,轉而開始偏愛簡潔、樸素的極簡主義風格。此時,設計師的個性化設計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大家都想給居室烙上屬于自己的烙印。“重裝飾輕裝修”的設計理念也開始被人們接受,進而帶動了軟裝行業的發展,軟裝賣場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成為了人們過年過節時經常光顧的場所。 家居 賣場開始爆發,有的在原有位置擴大經營面積,有的搞連鎖經營,有的更是向京外擴張。 家裝 公司和 家居 賣場開始相互交融,賣場將 家裝 一并納入自己的經營范圍,創立了一站式經營服務;而 家裝 公司也提出了入住式 家裝 服務,自己生產、售賣建材、家具。
點擊進入專題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