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陷入既要擺脫受制于人局面,又要防止產能過剩的兩難矛盾
今年上半年,國內許多彩電企業還在為液晶面板價格居高不下,市場供不應求而犯愁,可當下,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人士已經對各地紛紛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資熱潮潑冷水。工信部信息司司長肖華日前在出席深圳高交會某論壇時表示,國內高世代液晶線建設需要避免重復投資造成資源浪費,應形成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肖華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新的政策,對液晶面板行業進行引導。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不無擔憂地表示,國外液晶面板十代線都已經實現了量產,而我國卻還在扎堆投資建設8.5代線以下的面板生產線,等兩三年后這些生產線開始量產的時候,市場需求可能已經轉向更高技術水平的面板產品了。
未來面臨殘酷競爭
在深圳高交會上,TCL集團和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宣布并簽署了相關投資協議,雙方將聯手投資245億元啟動國內首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公開資料顯示,京東方8代線今年8月底已經在北京動工,LGDisplay在廣州投建8.5代線的項目已經正式簽訂官方協議。而計劃中的高世代液晶線還有昆山的龍飛光電8.5代線、CEC與夏普擬合資投建的8代線、廣東某市準備上馬的8.5代線、合肥引進彩虹集團籌劃的8代線、還有三星擬在蘇州投建的7.5代線。如此算來,兩年后國內至少可能會出現8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行業權威研究機構display鄄search副總裁謝勤益預計,2013年中國內地的液晶電視規模為4500萬臺,如果按照全部是32寸計算,3條8代線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如果按照32寸、42寸、55寸各占出貨量的1/3計算的話,也只需要6條8代線。他介紹,盡管中國市場需求劇增,但是目前國際面板業已經進入了穩定期,未來的關鍵還在于尋找新的應用領域。
可怕的是,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僅是國內市場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統計資料顯示,到今年年底全球8代以上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年總產能將達到674萬片,其中三星電子的第8代線年產能可達到204萬片,夏普的第10代線產能有望達到4.5萬片。
而且,以夏普、三星等為代表的日韓企業還在謀劃第11代線、第12代線等更高世代線的建設。
陸刃波向記者表示:“投資一條面板生產線,少則幾十億元,多則數百億元,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從量產的第一天起,就可能要直面產能過剩的尷尬局面,甚至可能是惡性的殘酷競爭,未來成本回收都可能成問題。”
在面板產業投資熱興起的背后,國內面板價格的曲線也顯出了轉折意味。今年初至三季度,液晶面板價格平均上漲了30%以上,其中以32英寸為最,從原來的130美元上升到9月底的215美元。但進入9月后,這股漲價潮開始緩漲趨停,10月份終于現出了拐點。
廈華電子品牌部經理蘇再泉對記者說,以26寸液晶面板價格為例,廈華的采購價今年六七月份比年初漲了30%,目前價格已經有所回落,但仍比年初貴10%。蘇再泉認為,價格下行的背后是液晶面板供求關系的改善。
兩難矛盾其實,國內彩電企業高層并非沒有看到未來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風險,而是陷入不投資面板上游資源,在產業發展上始終都會“受制于人”的矛盾。
TCL董事長李東生在深圳啟動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時表示,“該項目將有利于改變我國彩電行業‘缺芯少屏’的局面,增強本土企業在全球面板顯示產業的話語權。”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三星、LG和夏普就是因為掌握上游面板資源,做到了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其業績在今天的平板電視時代還在節節攀升。相反,松下和三洋等國際彩電大廠正因為缺乏上游面板資源,而逐漸衰落。可見,上游面板資源是彩電企業發展的戰略資源,也是彩電企業長期核心競爭力的所在。
蘇再泉表示,液晶面板一般占到彩電成本的60%以上,所以在彩電業有“屏定天下”之說。誰掌握了上游面板資源,誰就能在國內彩電行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彩電企業紛紛將投資觸角延伸到上游面板生產的主要原因。
因此,工信部官員面對目前國內蜂擁而上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表現出喜悅中擔憂的矛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