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景德鎮市國有陶瓷企業改革平穩中快速推進。截至9月30日,全市陶瓷系統20家參與改制的陶瓷企業,職工身份已全部置換到位,這表明作為景德鎮市國企改革的攻堅部分——國有陶瓷企業的改革已初步告捷。
現在是推進國企改革最佳時機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景德鎮市國有陶瓷企業紛紛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職工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大力推進國有陶瓷企業的改革改制,勢在必行。
在深入學習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有關國企改制重要講話精神,并結合景德鎮實際進行調研分析后,景德鎮市市委、市政府達成共識:現在是景德鎮推進國企改革的最佳時機。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團結拼搏排除萬難,在年底以前全面完成國企改革改制的目標任務。
目標明確后,景德鎮市專門成立了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全力做好國有企業改制工作。針對陶瓷企業人員多、包袱重、牽涉面廣的特點,該市把國有陶瓷企業的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在制訂科學、合理、可操作性的改制方案上下足工夫。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頻頻深入各陶瓷企業調研,聽取大家對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的意見和建議,并多次召開部門、企業、職工等不同層面的座談會,反復討論,充分醞釀,對不同的改制方案進行比對,最終通過了“一穩一分七清”的改制方案:“一穩”即穩定完善租賃承包;“一分”即已改制后的租金分年繳納社保醫保金;“七清”即一次性發給生活費,并還清以前欠發工資、醫療費、撫恤費、喪葬費、集資款、退休職工墊付欠繳社保金等六項款項。
圍繞這一改制總要求,景德鎮市各企業因企制宜,一廠一策,加速推進國有陶瓷企業改革改制工作。
始終把職工利益放在首位
改革是利益分配的深層調整,在此過程中如何取得職工的支持和理解,保持社會的穩定和企業的發展,是國企改革成敗的關鍵。
景德鎮市在推進改制的過程中,采取了“試點先行,整體推開”的策略,堅持以人為本,有情操作,始終把職工利益放在首位,做到“讓職工放心,讓承包實體安心,讓企業管理者寬心”。
景德鎮陶瓷系統這次大規模改制,需要置換身份的職工達4.1萬人,改制總成本將達16億元,改制資金的籌集是一道必須破解的難題。
如果把國有企業的土地資產進行合理運作,能夠獲取一筆可觀的改制資金,但這一做法的弊端在于,有一定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承包實體將因此而失去經營場所,企業也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可能,一批職工將被迫下崗,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又會隨之產生。在仔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從整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考慮,該市做出“不賣一寸土地,不拆一幢廠房”的決定,政府通過有效資產進行融資的方式來解決改制所需要的資金,讓企業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并通過對租賃經營實體進一步完善后,實現陶瓷產業的更好發展。
在這次改制過程中,景德鎮陶瓷系統沒有一名職工因改制而下崗,反而新增1.4萬個就業崗位,成為該市推進國企改制的一個創舉。
恢復造血功能重現企業活力
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總經理方霞云告訴記者:“這次景德鎮國有陶瓷企業改革是通過企業機制的轉換,經營模式的創新,結合景德鎮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大旅游’產業的思路,讓企業在改制后恢復造血功能,實現戰略轉型,重現企業活力。”
據介紹,在完成對國有陶瓷企業的改制任務后,景德鎮市將重新對改制企業進行發展定位。位于景德鎮城東區的雕塑、宇宙等瓷廠將依托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省陶研所、景德鎮市陶研所的輻射優勢,大力發展以陶瓷文化創意、設計為主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位于城市中心區的建國、人民、光明等瓷廠將充分利用保存完好的古作坊、古柴窯遺址和修建于上世紀的廠房設備,修舊如舊,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位于城市西南區已完成改制的東風等瓷廠則策應高新區的發展,著力打造新的陶瓷出口基地。
據了解,雕塑瓷廠在著力推進改制的同時,已經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幫助下,對該廠的廠區環境進一步美化、亮化,充分利用良好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在引進樂天陶社的基礎上,進一步靠大聯強,引進戰略合作伙伴,著力打造景德鎮國際雕塑陶瓷創意產業園。
景德鎮還在招商引企上下工夫,通過引進歐神諾打造景德鎮日用陶瓷新品牌,通過引進創立宗元國瓷公司,把國家用瓷的輝煌業績進一步發揚光大。
經過改制后的景德鎮陶瓷企業,就像是一只涅槃后浴火重生的鳳凰,向著太陽,伴著云霞,振翅高飛。景德鎮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