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952年百廢待興 家居 行業一片空白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很多人家里的家具都是祖上傳下來的。記者的祖父已經年過九十,在他們這些老一輩人看來,一套家具使用一兩百年乃至更長時間,非常常見。
當年的家具制作行業沒有流水線作業,全部是“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一間門面房,一些桌子、板凳、柜子等成品或半成品家具擺在里面,后面的院子才是制作家具的地方。手藝出色的木工師傅大多來自盛產木材的地區,他們大多都是兼職,自由組合,四處攬活兒。
1953年~1965年家庭裝飾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在那個紅色的年代里,人們的家無一例外是單位分配的福利房,大家都是分了房子就直接入住。由于房子的所有權不歸自己,隨時可能調換住房,很少有人會下工夫刻意打扮“自己的家”,“四白落地”是最能代表當年 家裝 水平的詞匯,也恰好映射了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窮二白”。當時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往墻上貼一圈報紙,以防墻壁過快地變臟,領袖畫像也是家中必不可少的標志性物件。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只有廁所,根本沒有衛生間的概念,因為絕大部分廁所都是公共的。不論在哪一家,看到的都是同樣的墻面、同樣的家具、同樣的地面。
1966年~1977年家具行業遭受重創產量銳減
在那段“非常時期”,家具行業難逃厄運,產量急劇下降,很難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1973年,家具行業由于產量驟減,不得不采取“結婚時憑票供應”的辦法來保障人們的最低生活需要。至今,很多60歲以上的老人依然能清晰地記得尋找一張“家具票”的困難和得到一張“家具票”的無比喜悅。
1978年家具制造業進入“機械化時代”
1978年,輕工業部將家具產品生產計劃和原材料供應納入計劃議程,家具行業由此開始逐漸進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轉型期。
20世紀80年代后期,家具企業開始大量從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引進先進的板式和實木家具生產設備,家具企業邁開了機械化生產、自動化生產的步伐。
產品款式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手工制作家具的場面淡出人們的視野,購買家具日益成為主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內家具市場從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
1983年瓷磚登場引領裝修行業潮流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瓷器的國家,可是,直到1983年,國內才有了第一條現代化建陶生產線,第一片國產釉面磚誕生,普通百姓從此有了接觸建筑衛生陶瓷產品的機會。
瓷磚剛面世時,人們用它裝修廚房和衛生間只是單純地從清潔、衛生的角度出發,對裝修風格并沒有過高要求,生產廠家也沒有注重這方面的研究,當時的市場中幾乎是清一色的白色方形瓷磚。
1985年前后,仿天然石花紋的瓷磚問世,成為引領市場風潮的產品。至今,瓷磚仍是 家裝 市場中必不可少的主流裝修材料。
1986年前后第一批室內裝飾設計師出現
建國后,國內最早出現的那些建筑設計師,只是為了滿足各種大規模建設工程的需要而存在的。在缺醫少藥的年代,人們都在為了解決溫飽而奔波,根本沒有條件考慮對空間生活藝術的追求。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國“全民經濟運動”的深入,人們開始逐步意識到建筑外觀與室內藝術應該有平衡性,“室內設計”這個名詞從此如雨后春筍般傳播開來。
為了滿足社會對設計類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類高校紛紛著手開設“室內設計”之類的專業,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專業型室內設計人才。
在國內的室內設計行業,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一些名氣很大、屢獲大獎的設計師乃至 家裝 公司老總都是從鄭州輕院走出來,開始自己的設計生涯的,他們都把“鄭州輕院畢業”當做人生的一大自豪。
近年來,國內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出現了專業的分工,除了常規的民用住宅設計之外,還出現了專業做房地產項目售樓處、樣板房的設計機構(師),專業設計餐廳、酒店的設計機構(師),專業做文化建筑的設計機構(師)等。
1988年中國家具協會應運而生
中國的家具行業是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主體,遍布全國的一個行業。1988年,中央國家機關開始進行大力度的機構改革,中國家具協會應運而生。
根據國內家具行業的特點,中國家具協會確定了緊緊依靠地方協會和骨干企業、團結港臺協會、聯系外資企業的指導思想,讓成千上萬個家具生產企業形成了一個團結合作的整體,創造了和諧有序的環境,為中國家具行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9年“住宅產業化”帶來黃金機遇
20世紀60年代末期,日本的電視機和汽車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進而提出了“住宅產業化”的概念,試圖以生產電視機和汽車的方式來“生產住宅”。
1989年,我國建設部也提出了“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方針,拉開了房地產行業改革的大幕。很快,“公有”住房的數量開始銳減,“私有化”住宅的數量則開始了爆發式的增長,人們愛家、飾家的心理需求空前釋放,國內家具建材行業由此迎來了發展壯大的黃金機遇。
1993年家具商場從此遍地開花
改革開放之后,大大小小的家具企業不斷涌現,市場競爭迅速加劇。1989年,國內家具市場出現疲軟,家具行業在經歷了10年的穩步發展之后首度出現負增長。1990年,國內家具行業再次出現負增長,部分家具企業虧損,有些企業被迫轉產,有些則被兼并。
1991年,一些大型百貨商場的地下室、裙樓開始出現家具柜臺,家具企業開始主動向市場推銷產品。與此同時,國內的建材 家居 市場開始起步。1992年,家具市場復蘇,家具業逐步走出低谷,加快了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進程,各式各樣的家具店、家具商場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這種固定賣場既能解決消費者對家具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又能較好地解決售后服務問題,所以很受消費者歡迎。
1994年~1998年家具展會“你方唱罷我登場”
1994年4月,第一屆“全國家具展覽訂貨會”在無錫舉辦,之后每年舉辦一次,在全國各大城市輪回進行,拉開了大型家具展會的序幕。1998年春季,中國家具協會等部門主辦了首屆“中國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家具展會不僅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給了國內眾多家具企業帶來了展示自己、脫穎而出的機會,標志著國內家具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受中國家具市場巨大潛力和低成本勞務市場的雙重吸引,外資紛紛涌入國內,在中國開辦家具廠、開設家具店,不僅促進了國內家具行業的競爭,也拉動了國內家具品牌大量出口到歐美國家。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至今,國內家具行業的年產值增長了100多倍。
1995年整體櫥柜“飛入尋常百姓家”
20世紀80年代之前,國內沒有櫥柜的概念,人們大多只是在廚房里壘砌一個水泥臺面來放置灶具和廚具。
隨著不銹鋼制品的廣泛應用,廚房專用的操作柜、不銹鋼沖壓焊接成型的臺面、硬連接不可拆卸的柜體開始出現,這種水池柜、灶臺柜、儲物柜和吊柜都是擺在商場里單賣的,無須進行前期設計,簡單安裝即可使用。
1995年,板式家具開始在國內流行,家具五金普遍應用,進口耐火板開始應用于廚房家具,出現了簡單的整體臺面和櫥柜組合。但是,由于加工尺寸的限制,影響了櫥柜的設計,直到人造石的出現,才奠定了整體櫥柜的基礎,其任意造型和無縫拼接的特性,使得櫥柜的設計得以發揮到極致,加上廚房電氣化進程的加速,整體櫥柜逐漸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1996年 家裝 公司數量爆發增長
在1995年之前,國內幾乎還沒有一家像模像樣的 家裝 公司,老百姓要想裝修房子只能到外面找“裝修游擊隊”,
讓他們列出需要購買的
建材清單,自己跑到建
材市場采購,用“小飛虎”拉回家,工程就算正式啟動了。由于“裝修游擊隊”的成員都是工匠,根本沒有設計思想,他們裝完這 家裝 那家,最終的效果自然大同小異,毫無個性可言。
從1996年起,資質正規的 家裝 公司開始在全國范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的很多 家裝 公司如今都成了在當地乃至全國范圍具有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領軍企業。
1997年強化地板開始大行其道
1995年,強化地板作為舶來奢侈品從歐洲進入中國,一些地板品牌以國外進口、國內銷售的方式與國人見面,每平方米數百元的價格高不可攀。
1997年,升達等國產地板品牌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強化地板產品,這些國產強化地板憑借價廉質優、便于鋪裝等優點,迅速從地板磚手中搶走了許多市場份額。
2002年至今,強化地板在地板行業中已經占了絕對的數量優勢,國產強化地板的市場占有率也全面超越了國外品牌,我國從進口強化木地板的大國變成了出口大國,強化地板也成了普通家庭在進行家庭裝修時的首選地面材料。
2003年環保裝修得到空前重視
2003年,一場“非典”讓人們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環保也理所當然地成了當年 家裝 市場的主題。無論是板材、乳膠漆還是家具,人們都越發趨向于選擇“綠色產品”。
隨著媒體對于“ 家裝 病”的曝光,“輕裝修重裝飾”的 家裝 理念日益流行,至今仍是 家裝 行業的主旋律。
在這段時期, 家裝 公司開始宣傳各自主打的設計理念,簡歐、中式、復古……設計風格百花齊放,這是當年 家裝 市場的最重要改變。
2006年歐典地板“德國造”神話破滅
2001年7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經過對歐典地板的市場銷售狀況、服務質量、消費者反饋的嚴格審核,確認“北京歐德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是同行業中的骨干企業,產品質量優秀,品牌信譽度高,服務規范,企業的管理水平與生產水平較高”,符合國家質量、安全、衛生、環保等各方面的標準和要求,向歐典地板頒發了“3 15標志”。此后,歐典地板連續六年獲此標志。2006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又將歐典地板評為“2005年北京人最喜歡的品牌”。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天大的玩笑。2006年3月15日,歐典地板因虛假宣傳被中央電視臺“3 15晚會”曝光:號稱源自德國,但其“德國總部”根本不存在;自稱“百年歷史”其實品牌存在只有區區8年,所謂的“歐典(中國)有限公司”也根本沒有注冊過。
全國的消費者一夜之間發現,歐典地板并非像其宣傳的那樣“真的很德國”,每平方米售價2008元的天價地板只是促銷炒作的噱頭。
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中國消費者協會很快叫停了風靡一時的“3 15認證”,曾被稱為集“社會監督”、“消費維權”、“信譽證明”、“消費引導”等四大功能于一身,已經存在6年之久的“3 15認證標志”就此消失。
2008年 家居 業再難見到“免檢產品”
轟動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讓人們對曾經備受信賴的“免檢產品”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在此事件的直接影響下,2008年9月18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發布了第109號總局令,決定自此日起,廢止已經實施8年之久的《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
2008年10月22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也正式發布文件(工商廣字[2008] 218號)稱,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精神,即日起禁止在各類廣告中出現“免檢”等有關內容,“免檢產品”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在 家居 建材行業,許多知名品牌都以“免檢產品”作為最大賣點,國家廢止“免檢產品”稱號,在行業內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不過,一些品牌認為,自己手中還有分量更重的“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免檢”事件對自己影響不大。
這種想法顯然是一廂情愿,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廣大消費者至今疑慮尚存——實施多年的“3 15”認證和“免檢制度”都有問題,其他的認證還可信嗎?
2009年超級 家居 賣場蔚然成風
2000年,傳統的攤位制家具市場在國內的大中城市已經非常普遍,人們開始定制集成家具。
2003年前后,全國各大城市的 家居 建材賣場開始細分,出現了專門的陶瓷市場、衛浴市場、門窗市場、布藝市場、家具市場等,品牌專賣店也開始出現。
2005年以來,面積以“萬平方米”為計量單位的大型綜合性 家居 建材賣場開始在各大城市的黃金路段上演“搶灘登陸戰”,一些國際連鎖 家居 建材賣場也開始挺進國內市場。這些賣場的體量越來越大,容納的 家居 建材品牌越來越多,賣場管理方不斷發起群體性的促銷活動,不斷完善售前、售后服務制度,市場變得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