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轉移有污染、高耗能、本地無自然資源條件的產業、企業、產品或生產環節。對于形成了產業集群特別是本地生產網絡,產能或貿易活動在國際上占有一定地位,主要是因為技術和品牌原因而處于價值鏈低端,則要通過扶持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次。”廣東省情調研中心發布的《統籌推進區域產業轉移與產業協調發展》報告認為,珠三角產業轉移應是有選擇的轉移,對于在國際上占有一定地位,主要是因為技術和品牌原因而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產業應該扶持。
產業轉移不應該"一鍋端"
《報告》認為,作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集聚地,珠三角應該珍惜和利用傳統制造業基礎,產業轉移不應該采取"一鍋端"、"連根拔起"的方式,而是需要進行有選擇的、聰明的轉移:對于那些有污染、高耗能、本地無自然資源條件的產業、企業、產品或生產環節,必須從珠三角轉移出去。
對于形成了產業集群特別是本地生產網絡,產能或貿易活動在國際上占有一定地位,主要是因為技術和品牌原因而處于價值鏈低端,暫時遇到貿易困難的產業,則需要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增強其發展和創新能力,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次。
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珠三角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培育了大批的熟練工人、管理者、企業家等制造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建立了連通世界的貿易網絡,把珠三角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在世界制造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另外,傳統制造業的產品需求是永遠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這就決定了生產這類產品的產業不會消失,消失的只是沒有競爭力的生產方式和企業。
接受轉移地勿重復污染老路
《報告》建議,在東莞、南海、中山、佛山等地規劃建設一批傳統產業升級創新園區,選擇本地生產網絡發育較好、規模大的產業集群,采用高新技術+傳統制造業集群,創意產業+傳統制造業集群,市場、會展、物流、信息+傳統制造業集群等模式,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鞋業、服裝、家具、玩具、陶瓷、電子等產業基地。長遠目標是發展成世界同類產業的領導者。
《報告》認為,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需要接受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但是,絕對不能重復珠三角過去發展的老路。
有良好的港口和海運條件的東西兩翼,可以重點接受珠三角轉移出來的外向型的加工制造業。同時,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重化工業和紡織服裝、食品、醫藥和機械等制造業基礎,注意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發展臨港型的石化和鋼鐵產業,接受珠三角轉移出來的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醫藥、陶瓷、機械、電子等企業,把這些產業做大做強。
粵北山區是廣東全省的生態屏障,因此,粵北山區不能接受珠三角轉移出來的污染類和資源消耗類產業。
除了適度接受珠三角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外,要把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與之有關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生態旅游業,休閑產業等作為主要的產業發展方向,著力形成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