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紅木家具是從珍愛到收藏、從收藏變投資、從投資變投機,直至最后在瘋狂炒作中紅木家具的泡沫破滅,價格一落千丈”。以上的話是紅木家具收藏界人士去年對國內紅木家具市場的一個總結。
從2005年至2007年年中,紅木價格在短短兩年內上漲近十倍,但在2008年底卻又跌回原點,導致大批炒家血本無歸。這種“瘋狂炒作”現象,使很多人不禁聯想起曾經火爆一時的君子蘭、牡丹鸚鵡、郵票、蘭花、普洱茶……
紅木原料坐地起價
家具價格兩年瘋漲近十倍
2005年前,紅木家具的價格還僅僅以每年20%左右的漲幅溫和地遞增。從2005年開始,各種紅木原料都出現程度不同的價格“瘋漲”,其中小葉紫檀在短短兩年內,就從每噸15萬元暴漲到75萬元,越南黃花梨每噸20萬漲到120萬。2007年8月間,廣東市場的海南黃花梨從每噸50萬元上漲到270萬元,一年內價格漲了5倍多。最上等的木料被人為炒至每噸2000萬元,相當于每克20元人民幣。
“2007年4到6月是紅木價格最瘋狂的時期,國內紅木最大集散地之一——福建仙游的木材放在庫房里幾天原地不動,就轉手了幾次,同時價格也翻了好幾倍,在當地制造了不少暴富神話。”中國民協文化產業委員會主任曹寶林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仙游當地人就總結了一個口訣:“十萬元剛起步,百萬元不算富,千萬富翁好多戶,億元富翁不少數。”
曹寶林長期在國內紅木原料集散地福建仙游工作,對當地紅木市場情況非常熟悉。
“從古至今收藏紅木者非富即貴。”紅木專家、福星古月公司總經理胡古越告訴記者,20年前紅木家具恢復生產后價格不是很貴,80年代紅木家具每套不過2000到3000元,懷舊的人們開始購買紅木家具,僅局限于小范圍,他們對家具精挑細選而后收藏。接著一些真正的文人墨客,包括一些演藝界和文化界的人士開始喜愛上了紅木家具,紅木價格開始飆升,20世紀90年代達到每套1萬到2萬元。等到21世紀,熱衷攀比的新貴們喜歡上了紅木。2003年以前,一套頂級紅木圈椅的價格不過6萬元,現在價格近50萬元。2005年,這時購買黃花梨家具已經變成一種投資行為。收藏熱直接帶動了投資熱。其實有錢人最愛收藏的還是明清的精品紅木家具,但事實上,市場中并沒有那么多的古董供人們收藏,可需求又是那樣強烈,所以很多人開始炒新家具。最終紅木家具“翻著跟斗”向上漲,從過去的按套論價,變成現在的按斤甚至按克論價,成套的紅木家具價格幾乎每年以幾十倍的漲勢增長。
胡古越說,曾經有某機構的中高層到他這里買紅木家具,先是中層買了,后來有的高層就覺得,連自己的手下都有紅木家具,自己不能沒有啊,于是也來買。連家具的樣式都差不多,就是件數更多。
胡古越還發現,紅木炒作得最瘋狂的時候,自己的一些客戶把紅木家具買回去都不使用,經常是大床上落著中床、中床上落著小床,床下也擺滿各種紅木小件。整間40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放的紅木家具比他在家具城200平米的店面里擺放的都要多。“紅木家具的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擺好了才美觀,而且紅木需要使用,手不斷撫摸家具,這樣才能形成更美觀的包漿??珊旁降哪承┛蛻舭奄I回去的紅木家具用繩索圈起來,不讓任何人使用。
“我知道從古至今紅木家具使用者不是大官就是大款,可是在紅木價格瘋漲的時候,有一些退休人員拿著退休金、郊區農民拿著土地補償金來我這里買家具,就等著賺一把。”
境內外炒家蜂擁而至
裝木材的集裝箱一到就被分光
“上百萬的東西一件一件地走貨,不愁賣不出去,不先交80%的訂金都不給做。”胡古越說,“光福建仙游就有上萬家紅木家具廠,全國光是紅木桌子就生產出上百萬臺,粗制濫造者比重很大,浪費了好多好木材,你說能不跌價嗎?我曾經說過,紅木這種貴重木材幾百年才成材,可謂吸日月之精華,收山水之靈氣。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造化啊,可是好多人真是暴殄天物。”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2006年上半年,不到半年時間,許多投資者在這個市場狠狠賺了一筆。“我還是小玩,只賺了幾百萬,憑這個成億萬富翁的大有其人。”
很多家具公司為了向客戶證明產品的品質,開出了3年之內保證按原價回購的條件。然而這3年間,很少有人要求家具公司回購自己的家具。“別說3年,就是在1年內,也沒人肯把拿到手的東西再拿出來賣。2005年上半年我賣出了一套椅子,當時價格是2.4萬元,下半年我用3.1萬元想買回來,對方是一百個不答應。”一位家具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價格已經比他給出的回購價格高出許多。
記者了解到,炒作中賺到大錢的,還有專做紅木原料生意的。兩年間,成品家具價格漲了3倍,原材料價格卻足足漲了5倍。紅木家具熱了,賣紅木、做紅木的隊伍也開始極度膨脹,而市場炒作的熱點也在轉移。做家具畢竟還需要時間和精力,而炒作這些紅木的木料,金錢似乎來得更加“短平快”。各路炒家從原本對紅木家具的投資,開始轉向投機原料木材,一時間,紅木的價格躥升到歷史頂點。
業內人士透露:“只要是一個集裝箱的木材一來,什么小葉檀,什么黃花梨,什么酸枝,幾乎都不落地,車上的木材就是這一組那一組,這一撥那一撥分走了,甚至都是整車就帶著走的。”許多外來的木材炒家,還租了場地專門用來囤積木料,存放著上千噸的材料。
胡古越說,除了福建等地的木材和家具商人囤積紅木原料,那時甚至還有很多從事其他行業的有錢人也把錢投到這里,買了好多木材就放在北京的一些紅木家具廠庫房里囤積。每個月還要交很多保管費,這都愿意。可是最終這些囤積的木材根本出不了手,因為紅木家具廠都從南方木材商手里進貨,而且都是在價格低一些的時候大量進貨備用,怎么會買他們的呢?
除了紅木市場需求增大外,還因為近兩年進口紅木供需緊張的傳聞不絕于耳。比如有人說小葉紫檀等高檔紅木在國外已經瀕臨絕跡,東南亞國家采取的限制出口政策已讓國內紅木廠“無米下鍋”等。在這些傳聞的刺激下,大批來自浙江、福建的材料商不斷囤貨,猛烈追捧。
紅木圈里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熱錢不僅僅來自福建。一些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木材商人,早就看好了原材料需求量。在港臺市場接近飽和時,大舉進入內地,形成整個紅木家具產業上下游的投機,拉動價格大幅度變動。
爆炒者連遭重創
“紫檀絕跡”傳言破滅,紅木價格一落千丈
據央視報道,2007年,紫檀價格之所以大漲,主要是小葉紫檀的主要產地印度在這一年加大了對華限制出口的力度。一些職業炒家立刻嗅到了炒作的噱頭。
“2006年這波高檔紅木的行情主要是從福建一帶傳到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高檔紅木生意的經銷商告訴記者,很多時候是廠家和代理商一起合力炒作。廠家故意“捂盤”,只發很少的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