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我國“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開始實施。隨著經濟刺激計劃的逐步拉開,一場轟轟烈烈的采購大戲也正在上演。參與政府采購的內、外資企業都卯足了勁要從4萬億工程采購中分得一杯羹。
6月4日,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九部委聯合發文,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而正是這一聯合發文,引發了“國貨和洋貨究竟應該誰唱主角?”的一系列爭論,成為眼下中國輿論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買國貨令”旨在改變國貨受歧視現象
“4萬億”優先買國貨一出,即遭到了外媒的誤讀。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中國出臺“買國貨”的政策必將會引發與貿易伙伴之間的緊張關系,而且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華爾街日報》也援引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金的話稱,“中國已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
針對外媒的尖銳批評,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表示,這個所謂的“買國貨”條款事實上并非對外國貨的限制和歧視,恰恰相反,在中國遭受非國民待遇的正是中國貨。這一回應真實地道出了目前中國國貨反受“歧視”的現狀。近年來,一些地方進行政府采購時,甚至在“資格門檻”上白紙黑字地寫著“品牌要求:合資、進口品牌”,其潛在意思就是“民族品牌不得入內”。而早在4萬億項目開始實施之初,就有人擔心,一些工程采購有可能再次成為洋品牌饕餮中國投資的盛宴,所謂的拉動內需到后來會變成“拉動外需”也未可知。
從涂料行業來看,拉動內需政策中所包含的基建、道路投資、新投建的大飛機甚至有可能開展的海軍航母工程都將會成為涂料市場新增長點。但在應用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阿克蘇諾貝爾、立邦、PPG、拜耳等國外涂料品牌在眾多工程尤其高端領域上擁有強勢。以建設大型運動場館為例,其鋼結構建筑中的涂料,無論是在廣州還是北京、上海,所使用的均是進口涂料。一方面,部分進口涂料在質量、色彩、功能等方面的確占有優勢;而另一方面,政府采購過程中歧視國貨甚至拒絕國貨的現象,將會導致具有同等優勢條件的民族涂料品牌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最終喪失重要市場。
民族涂料品牌將贏得發展契機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4萬億投資的具體構成,可以看到,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農村基礎設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涂料產業作為生產制造、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配套產業之一,4萬億的刺激方案無疑在“寒冬”中灑下一縷陽光,但政府采購歧視國貨甚至拒絕國貨的現象一直觸動人們的神經。
“4萬億”刺激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提振國內經濟、刺激國內需求和消費,要實現這一目的,最起碼在國貨和外貨性價比相差不大的前提下,“4萬億”不應排斥國貨。近期有調查顯示,外資涂料品牌知名度和購買率較國產品牌多出兩倍,超過八成的消費者表示如果需要購買 家居 內墻涂料產品,會首選多樂士、立邦、來威等外資品牌。可見,不僅政府采購,消費者在選擇涂料品牌時也都傾向于“洋貨”。
“買國貨令”之所以出臺,是因為政府承擔著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重任,承擔著扶持國內企業發展的職責,所以政府采購優先購買國貨,是政府理當承擔的一種責任。唯有政府采購優先購買國貨,才能為民眾購買國貨發揮示范效應,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民眾對于國內產品的消費。就涂料產品來說,由于政府采購金額巨大且具有持續性,優先購買國貨,本身就能為國內涂料產品提供巨大而穩定的銷售渠道,為國內涂料企業發展發揮巨大的扶持與促進作用。其實我國涂料產品在總體上與國外產品質量實際相差并不大,國內眾多企業也都時刻彰顯著扛起民族大旗的責任與義務,如中華制漆對“發展民族工業、創造彩色人生”的堅持、經典漆對“乳膠漆國產第一品牌”的追求、星冠漆“細心如妻”的倡導等等。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這次拉動內需的4萬億政策中,民族涂料品牌將發揮巨大潛力。
其實,不論是國貨還是洋貨,公平競爭、適者生存永遠是市場經濟不變的法則。樂觀地看,4萬億國貨與洋貨的爭論,或將在民族涂料品牌中間掀起新一輪的產品變革,從而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