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胸衣胸針
十九世紀末,在新興中產階級追求古典風潮的影響下,卡地亞花環風格的新型鉑金珠寶應時而生。鉑金賦予了珠寶生動的造型,而花環風格輕靈的特質則更好詮釋出各種古典風格的圖案。卡地亞于1907創作的三角胸衣胸針無疑是花環風格的典范之作。
這款三角胸衣胸針擁有精湛的工藝和華貴的設計。細看之下,其創意造型與中國商周時期的饕餮紋組合擁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商周時期的類似紋飾多運用于權貴重器之上,莊嚴而威猛,結構嚴謹,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的經典。兩者的高貴、精巧、神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顯示出東西方文化的殊途同歸。這件作品同時也反映出珠寶與人類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因為尺寸較大,同時鑲嵌了許多珍貴的寶石,所以增加了胸針的份量。如果沒有緊身胸衣,這件作品是不可能佩戴在服裝上的。當緊身胸衣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時候,這類珠寶配飾也隨之消失了。
對于大多數冠冕和胸飾來說,一旦款式不再時尚,就難逃改款和重鑲的命運。而這款三角胸衣胸針歷經百余年依舊保存完好,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成就了珠寶史上的一個奇跡。
Kokoshnik冠冕
自古以來,光彩奪目的冠冕即是皇家權威和最高地位的象征。卡地亞專為皇室定制的冠冕,以其精美的設計及精湛的珠寶制作工藝,展現出高貴典雅的貴族氣質和令人驚嘆的藝術品位。
采用珠寶史上最早期的“鈴蘭”(muguet)鑲嵌技法,這款經典的Kokoshnik冠冕一顯卡地亞世代傳承的至臻技藝。纖巧的鉑金被打造為歐鈴蘭(muguet)的形狀,中間鑲嵌一顆明亮型切割大鉆石,四周則緊密簇擁著數顆鉆石,看上去就如同單顆巨鉆,璀璨奪目。運用“鈴蘭”技法鑲嵌于“歐鈴蘭骨朵”上的梨形鉆石還可自由懸動,閃爍靈動光芒。作為卡地亞古董冠冕系列的經典臻品,Kokoshnik冠冕以鉆石和珍珠的完美組合,盡顯卡地亞“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的魅力。
院士劍
考克多院士劍歸屬于法國著名詩人、文學界翹楚讓-考克多(Jean Cocteau),并見證了一段關于榮譽與尊崇的傳奇故事。路易十三時期的紅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de Richelieu)于1634年建立了法蘭西學院(French Académie)。這所以規范和完善法國語言為己任的西方頂級研究院,設立了40名由同行推舉的終生院士。凡是獲得院士榮譽的人,需身著黑色院士袍,頭戴綠色橄欖枝和雙角帽,身披斗篷,手持一把由友人、仰慕者或家鄉委員會所贈送的院士劍。1955年,法國著名詩人讓-考克多(Jean Cocteau)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詩人的摯友路易-卡地亞為其打造了這把象征榮譽和地位的院士劍,是詩人創作與永恒傳奇的絕佳見證。
在1931年到1974年期間,卡地亞共接到了23宗院士劍委任案。每一把都凝聚著未來院士與珠寶藝術家之間的親密對話。讓-考克多的院士劍,由詩人本人親手繪制草圖,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歷史上最具創意的院士劍,是卓越成就和至上榮譽的堅定象征。

1號牌坊式魅幻時鐘
1912年的魅幻時鐘,成就了卡地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一經推出就得到了世人的稱頌。鐘表的指針看起來像是懸浮在空中,看不到任何機械裝置的連接。事實上,指針被固定在了鋸齒形的水晶圓盤上,由隱藏在側面的機械系統牽引驅動。長久以來,為了維持它的神秘色彩,卡地亞一直用心保護魅幻時鐘機械原理的奧秘。
這款時鐘是所有廟門式時鐘的第一款。全套時鐘共六款,每一款都設計迥異,由卡地亞在1923-1925年之間創作完成。它從東方廟宇和佛教文化中擷取靈感,時鐘被打造為廟宇形狀,廟門頂端裝飾有彌勒佛像,移開人物雕像即可觸及動力系統。這款魅幻時鐘曾經歸屬于H-F-麥考密克夫人(加娜-瓦斯卡,1887-1984),后來由卡地亞重新購回,收入卡地亞藝術典藏系列。這件令人目眩神馳的曠世杰作,不斷散發著珍奇的魅力,顯示出卡地亞源源不絕的創意和先鋒的創新精神。
插屏式座鐘
從卡地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充滿中國韻味的作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東方文化對于西方藝術風格的浸潤和影響。這些深具東方風情的精美之作,深受玉雕、漆雕和絲織品裝飾紋樣的影響。卡地亞珠寶設計師更大膽地借用中國藝術成品,直接植入新作品的設計之中,讓東方元素與西方工藝完美共融、渾然一體。1926年卡地亞設計的插屏式座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插屏式座鐘的鐘盤是由中國白玉浮雕插屏的局部制作而成,兩面為精美的雕玉鐘盤。正面的指針制成了龍的形狀,反面,一條琺瑯質的龍霸氣十足地守衛著精美浮雕刻畫的中國山水。這個中國最具神秘色彩的動物形象,瞬間成為整件作品的點睛之筆,展現出卡地亞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時鐘將色彩限于黑色、紅色和綠色,成就了充滿中國風韻的完美作品,盡顯卡地亞華貴典雅的氣質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