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深圳一些老居民樓里的電梯使用年限已經超過20年了,安全隱患頗多。(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蔡志軍
深圳是我國的電梯大市。據統計,目前深圳登記電梯有7萬臺左右,占全國電梯總量的十三分之一,且每年以8000臺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其中,超過15年的電梯多達3000臺,而電梯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造成被困電梯,甚至人員傷亡的事件。這些事件往往會給被困者帶來心理創傷。
如何讓市民安心乘坐電梯?如何保證電梯安全?正在通過深圳政府在線征求公眾意見的《深圳市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提出了電梯安全管理的諸多新規定,市民乘坐電梯的安全系數有望大幅提高。
《條例》摘選:
1.電梯至少每15天要進行一次日常維護保養工作;
2.發生電梯乘客被困故障時,相關責任人應于30分鐘
內趕到實施救援,并對被困人員進行撫慰;
3.電梯轎廂滯留人員2小時以上即視為一般事故;
4.電梯安全評估結論為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維修
價值的,使用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解體報廢。
現狀:
“電梯驚魂”時有發生
在寶安區一大型住宅區做鐘點工的黃女士,有一次在電梯內遭遇“驚魂”。那天早晨,她從雇主家出門去買早餐,坐上電梯,按了到1樓的按鍵。電梯運行到中途,忽然劇烈搖晃著快速向下墜去。她惶恐四顧,電梯四壁一片光滑,沒有可以抓握的地方。正當她手足無措、極度恐慌之時,電梯又突然停了下來。黃女士嚇得直發抖,呆了半晌才想到摁警鈴。后來,她被從地下負一層的停車場救出。被救出后,她慢慢地從樓梯走回住處,越想越害怕,感到頭痛、手腳發軟發涼。后來,黃女士被120送往醫院就診。
此后10多天,黃女士在醫院接受了CT、X光、B超、心電圖、抽血甚至婦科類檢查,檢查部位包括頭部、尾椎、骨盆等,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但是黃女士仍然常常感到頭痛、目眩、欲嘔吐。醫生懷疑黃女士在電梯事件中受了心理創傷,“就像失戀一樣,需要慢慢調理”。
電梯驚魂讓人遭受一時難以治愈的心理創傷,而一些電梯事故則直接要了人命。據報道,2007年4月24日上午,寶安區沙井街道金達五金塑膠廠發生一起慘劇:該廠五金大樓7號電梯上升至四五層之間時突然卡住不動,兩名工友和兩名供貨商被困;由于電梯頂部漏雨,加上電梯內散發刺激性氣味,4名被困者最后爬上電梯頂部天窗逃生,其中一名工友不幸墜樓身亡。同年6月29日,在羅湖區水庫新村某小區內維修電梯的張某,在維修電梯過程中,違反電梯維護操作規程,未設置相應的維修警示防護措施,將電梯置于正常運行狀態。住戶唐某不知道電梯處于維修狀態,從12層進入電梯,電梯門在沒有關閉的情況下,突然高速運行,將其卷入電梯與井道壁之間擠壓致死。
記者昨日從深圳市質監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電梯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趨勢,2006年共發生電梯安全生產事故3宗,死亡3人;2007年發生事故2宗,死亡2人,受傷1人。但是,電梯安全事故仍然無法杜絕。從今年5月1日起,國家要求電梯被困事件也應作為事故上報,而此類事故深圳每年都會接報8到10宗。
舉措:
電梯不保養最高可罰1萬元
深圳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市電梯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電梯使用、維修、保養不當;二是簡易電梯多,隱患大;三是電梯“老舊”問題嚴重。
去年“9-20”火災事故之后,我市加強了對電梯安全的管理。此次起草制訂《深圳市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旨在大幅提高對電梯安全的監管力度。目前我市共有特種設備13萬余臺,其中電梯占了一半以上。
針對電梯使用保養的問題,該《條例》征求意見稿對從事電梯日常維護保養的單位和使用單位均提出了嚴格的規范要求。規定電梯保養單位應做到:按照規定的保養項目、方法和周期要求,制訂電梯的日常維護保養方案,確保其維護保養電梯的安全技術性能;電梯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日常維護保養工作,并做好記錄;制訂應急措施和救援預案,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設立24小時日常維護保養值班電話,接到故障通知后及時予以排除;電梯日常維護保養單位接到電梯乘客被困故障報告后,應在30分鐘內趕到現場實施救援;協助電梯使用單位制訂電梯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
規定電梯使用單位應做到:保證電梯緊急報警、應急照明等裝置有效響應;在電梯轎廂內或者出入口的明顯位置張貼安全注意事項、警示標志、三角鑰匙使用提示、維保急修電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投訴電話和有效的檢驗標志;發生電梯乘客被困故障時,迅速采取措施對被困人員進行撫慰和組織救援。由持證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妥善保管電梯層門鑰匙、機房鑰匙和電源鑰匙等;遇有火災、地震等影響電梯運行和電梯乘客人身安全的突發性事件時,應當迅速采取措施,停止電梯運行;接到電梯日常維護保養單位發出的因故障暫停使用通知后,應當立即停止使用。
同時,對違反這些規定的行為也制訂了處罰標準:對不進行日常維護保養、不及時組織救援或撫慰、發現故障不立即停止使用的,將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特種設備安全立法,特別強調了對被困電梯人員的精神撫慰,這將是心理衛生工作首次引入電梯安全管理。
隱憂:
老舊電梯何時“退役”?
據統計,我市登記時間在1994年以前的、使用年限超過或即將超過15年的電梯約有3200臺,約占全市電梯總量的5%。“一些老住宅區、老建筑物里的電梯,使用年限已經超過20年了。這些電梯有的產權不明,管理責任不明,有的連物業管理都沒有,安全隱患多。” 深圳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這位負責人表示,“老舊”電梯存在的隱患始終是我市目前以至將來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家沒有規定特種設備的報廢年限,而這類老舊設備仍能通過國家法定檢驗機構的定期檢驗,處于合法使用的狀態。一些電梯使用單位出于經濟原因,只要電梯還能運行,都不愿意進行報廢更新。
深圳市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負責人認為,機電設備的使用是有其設計壽命的,如超過設計壽命使用,有可能因為金屬疲勞或零部件磨損導致設備出現故障或事故,而目前的檢驗規程和方法也未必能全部檢驗出設備老化導致的安全隱患。這方面的問題將會隨著年限的增加而更加突出。
為了解決國家法律法規關于“老舊”電梯的安全管理規范缺失問題,該《條例》對此類設備的銷售、安裝、使用、安全評估、報廢和設備更新經費設置了條款,進行了完整的規范,形成了老舊設備管理和退出的有效機制。
“這些電梯用了這么長時間,肯定有變化,如金屬疲勞而引起的細小裂紋,我們怎樣去發現它?”深圳市質監局政策法規處負責人說,“因此有必要引入安全評估制度,通過一套科學的檢驗評估,確定電梯的安全性能。”
該《條例》規定, 特種設備除接受定期檢驗外,還應接受安全評估: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電梯投入使用15年以上的,每兩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