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昂仁一直到獅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萬里藏北。它與東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樹、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達、阿壩州的紅原連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文化圈。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將野牦牛馴養為家牛。他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有的技術如今只有他們才會,如將牛奶加熱制成酥油、酸奶;用野牛角制成奶桶;殺了牛羊之后,拆骨剔肉,干凈利索;將羊毛、牦牛毛加工成毛墊、毛毯,還自制雨衣及漂亮的彩帶。
因為牦牛與牧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牦牛受到藏族人民的格外尊敬。他們親切地稱牦牛為“諾爾布”即寶貝之意。因為他們吃的是牦牛肉和牦牛產的奶制品,墊的是牦牛皮,住的是牦牛毛制成的帳篷,用的是牦牛繩、牦牛皮口袋,甚至燒的也是牦牛糞,所以牦牛成了青藏高原上人人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大大小小的喜慶日子里,牦牛舞是傳統的保留節目;各種繪畫石刻,牦牛也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形象。無論寺院畫師,還是普通畫家,都不約而同地喜歡畫牦牛。
在藏北,甚至古老的苯教文獻也說牦牛是從天空降到岡底斯山頂的。在藏傳佛教的護法神群中,有一個威力無邊的護法神叫大威德,他就是牦牛頭金剛。這種以牦牛為中心的文化完全可以稱之為牦牛文化。
從措勤到改則,再從改則到革吉,六百五十公里的路途中,人煙稀少。最早革吉一帶有五大部落,即羌堆(意為上羌)、羌門(意為下羌)、夏馬(意為東部)、洛瑪(意為南部)、巴措(意為中間的湖)。每個部落有七八十戶到一百戶左右。
還有些小部落,如察薩德古,其祖先來自康區、安多地區,所以又叫康革吉。1959年平叛后,改為察卡區(意為鹽湖邊的區)。原班措部落所在地劃歸雄巴區,洛馬則一分為二,一部分屬于雄巴區,一部分屬于亞讓區,人稱“雄巴洛馬”、“亞讓洛馬”。其余三個部落組成一個區,三個鄉。合作化后,羌門鄉分成四個生產隊。
這里最大的寺院叫曲林寺,屬于噶舉派,主寺活佛革吉扎西很有名氣。當他八十多歲圓寂以后,在昌都地區的丁青縣找到了他的轉世靈童,當地人集資十二多萬元為這位靈童添置所需物品,還捐了一部汽車給寺院。
最為奇特的是,在革吉的色果鄉還存在過兄妹結婚的歷史,但大多數地區嚴禁近親結婚,而且規定男五代、女四代親屬不能通婚。富裕人家通婚講究骨系。這一帶較有名的骨系有“察莎”(意為鹽土)——由于這里有全藏區最大的鹽湖,許多名稱都與鹽有關、“瑪詐”(意為辣椒)、“莫若”(意為打獵)、“窮波”(意為大鵬鳥)。
同一骨系的人禁止通婚。過去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結婚后很少立即獨立,一般在一兩年后才單獨立帳篷,從父母處分牲畜,但仍與父母相隔不遠,共同組成一個“協”圈。家中最小的孩子不論男女,婚后永不離家。
逢年過節,革吉縣察卡區的人們喜歡跳一種名為“察卡卓果諧”的自娛性歌舞。“卓果”指牧區或牧民。“諧”為藏語歌舞之意。每年藏歷八月十五日,人們舉行當地稱為“德桑”的民間祭祀活動。上午身著盛裝的男女老少,帶著香草、糌粑、青稞酒到寺廟或山頂上燒香拜佛,祝愿風調雨順,牛羊肥壯。然后回到牧場舉行隆重的騫馬儀式,下午就開始跳卓果諧,通宵達旦。
跳舞時,大家圍成圓圈,男半圈,女半圈,或男女混合,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隨意出入。男唱一段眾人起舞,女唱一段又一起跳,邊唱邊舞,按順時針方向移動,有時也在原地來回移動。舞時從慢板開始逐漸加速,最后達到高潮。長短依歌詞而定。
牧民們主要養綿羊,稍有余力,就喜歡養馬。有一家人有八十多頭牲畜,養了十幾匹馬。養馬不是為了出售,耗飼料卻不少,所以沒什么經濟價值。但在牧民們的觀念中,馬是寶貝,富裕的象征,男人沒有馬騎,步行,就會被視為低人一等。
每逢賽馬,人們都會傾其所有將自己的馬裝飾得花團錦簇,因為在那不尋常的節日氣氛中,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奴隸僧侶,平時的身份地位都不重要了,一切取決于賽馬的結果。一旦在比賽中名列三甲,王位、榮譽、守護神都屬于得勝的馬及其主人。
牧民們養羊主要是為提供肉食和羊毛。1949年后的一段時間,羊毛由國家統一收購,牧民完成收購指標后才能買口糧,同時賣了酥油才能買茶葉。而在1949年以前則有康巴商人、新疆商人和牧民本身,將羊毛、鹽運到拉達克、印度、尼泊爾出售,換回布匹、大米、紅糖、水果、炊具、馬具等,也有拉達克人帶著他們的特產阿里康布(杏子)和別的東西上門換取羊毛等物品。
革吉的牧民不殺四歲以下的羊,也忌諱自己動手殺牛羊。實在無力請人宰殺,就將牲畜捆起來,捂住其口鼻,讓它窒息而死。在牲畜斷氣之前絕對不能用刀子。操刀之前,口念六字真言,還要用轉經筒在牛羊的腦門處點一下。剖開牛羊時,千萬不能讓血濺到自己的前胸。
而且無論是請人,還是自己動手,女人都不能與此沾邊,連幫忙也不行。每月15、30兩日嚴禁殺生。一般在一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宰殺牛羊,約一周一只,將整個冬天所需的肉食全部準備好。除非遇到婚禮、集會等特殊情況,其余時間都不再宰殺牛羊。
革吉的牧民儲存過冬的肉食也自有一套。他們先吃內臟,然后將牛羊切成幾大塊,填回牛羊皮里,再拿到屋外冷凍起來,需要時又一塊塊掏出來,這樣可保持牛羊肉的新鮮。另外牛羊切成多少塊,從什么部位割開,都有一定的講究,有的是四塊,上面兩塊下面兩塊;有的是十八塊。
一只羊的肉要裝進另一只羊皮里。也有人將內臟洗干凈,裝進牛羊肉的胸腔,到第二年春天還有內臟吃。一般認為最好的肉是胸脯肉,用來招待客人,或由家里的老人、主人、男人享用。脖子、腿腳肉就差一些,內臟中的肺都用來喂狗,人是不吃的。